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货币产生之前,人们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发生了困难,逐渐形成了利用某种物品作为交换的媒介。“贝”是我周最早的货币。商周时期,贝币流通的领域很广。不过,并没有脱离实物货币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金属货币,初期的金属货币无一定形态,交易时要称重量。鉴定成色,方能使用,可称为金属称量货币。以后,由于商品交换日益扩大,为了方便交换,又把某种金属铸成一定成色和重量,这就是金属铸造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大量使用各种形态的青铜铸币。但当时我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都是自行铸币,所以货币种类繁多,主要的形制有铲形(布币)、刀形(刀币)、方形(爱金)、椭圆形(蚁鼻钱)、圆形(环钱)五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布、刀、贝等币,统一了全国的币制。规宅:黄金为上币,铜钱是下币,铜  相似文献   

2.
写在前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已有种种不同形式的货币(铜钱)在制造和流通了.在华北的黄河流域,下游以齐国和燕国为中心有刀币,其上游以三晋、郑、卫诸国为中心有布货,以及华中一带,所谓江淮地区的铜币即蚁鼻钱都在流通.后来,战国的割据局面被秦统一起来,作为始皇帝统一政策一环的货币制度,就是把战国时期的各种货币(铜钱)废除了,只允许秦国的货币——方孔园钱、半两钱在全国流通,于是货币就统一了.当时,作为货币形态的有铜钱(下币)和黄金(上币).并规  相似文献   

3.
<正> 在西汉历史上,货币问题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改制频繁,中央王朝与臣民之间争夺铸币权的斗争异常激烈,社会各阶层都卷入盗铸狂潮之中,汉武帝时期,因盗铸而犯罪的人数高达二百万左右,为中外历史所罕见。西汉铸币的重量、名称、形制多次变化,汉武帝以五铢铜钱为本位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统一了货币制度,具有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182~ 183页 :《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一目下 ,有两幅图片。其中 ,在“大顺通宝”图片下注 :“大西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这样的安排和这样的文字解释 ,使部分教师产生误解。其一 ,认为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使用过的 ,但却是李自成“大顺”政权铸造。其二 ,干脆认为课本注解错了 ,应改为“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因为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 2 5 9页上明明写着 :“结合讲解 ,可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画《湖北九宫山李自成陵墓》和《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实际上 ,这里的“大顺”当然是年号 ,而非政权名称。说到这里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铸币历史 ,特别是铸币上的文字即“钱文”作一简单介绍。我国最早的铸币是商代晚期铸造的铜贝。春秋战国时期 ,铸币已非常流行。各诸侯国都可自行铸币 ,所以铸币种类较多 ,形态、单位都不统一。这些铸币的共同特点是都有“钱文” ,钱文所铸或是铸币的产地 ,如铲币、燕国的刀币和爰金 ;或是铸币的面值或重量 ,如秦国的圆形方孔钱 ;齐国的刀币则铸有“齐法化”钱文 ,“法”有制造标准的意思 ,“化”即货字简体 ,“法化”即“法货” ,也就是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随着商周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制作了石贝、玉贝、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西汉五铢钱东汉五铢钱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战国中后期,还出现了青铜圆钱,有圆孔、方孔之分,成为后世方孔圆钱的开拓者。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秦始皇时期统一的货币有两种,黄金是上币,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就是圆形方孔铜钱。汉武帝时,铸…  相似文献   

6.
1.中国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开始使用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 2.中国春秋时期铸造的布币和刀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铸币。 3.中国西汉初年铸造的不超过3铢(0.25两)的小半两钱,是世界上最小的铸币。 4.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闵王王审知铸造发行的铅质“开元通宝”小钱,是世界上最早的铅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为北周王朝铸造不标明重量的货币是因为北周后期北方货币混乱,民间私铸钱币现象严重,货币质量很差,而且北周地区铸造货币的原材料铜的产量也不能满足铸币的需要,特别是在政治上即将统一全国的同时必然要推行使用统一货币等诸方面原因造成的,而且在整个南北朝时期是北周武帝开始铸造不标明重量货币的,同时也说明当时正当处于金属货币由标明重量的货币到不标明重量的货币这个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唐代前期,敦煌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由中央政府供给,在“和籴”贸易中实行“钱贷兼用”;晚唐五代,实物货币为敦煌主要货币形态;吐蕃时,以粮食和布匹为主要货币形式;归义军政权也实行实物货币,绢帛充当商贸活动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各阶段中,金银等贵金属依然使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敦煌孤悬治外、出现独立的政权、一段时期受落后的异族统治及治内缺乏铸钱资源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货币制度多次变革,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稳定下来。本文试从汉高祖下放铸币权到汉武帝统一币权于中央这一曲折过程及其影响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ZIo年),复行钱”。(“这是秦始皇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它在中国货币史上,是新货币制度正式开始的一年,特别是与黄金并用的铜钱,从这一年起,正式以法定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开始了它漫长而曲折的历史。秦以前虽早已有了铜钱,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钱只是周人的货币,其流通范围始终不出周王表之外,它只是东周列国许多种货币之一,由于它比较适宜于表现货币的各种职能,便于淘汰了各种杂币之后,被新的货币制度选中为“下币”。所…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文化根在大陆。明清以来,中原文化在台湾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地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是现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清代台湾的慈善事业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文中认为,清代台湾在官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慈善机构;在经费的 来源上,许多损款人以款人财产出租生息的方式保证了经费的正常收入;在管理上,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都在不同程序上纳入官方管理的范畴。而台湾慈善事业之所以兴旺发达,又与大陆移民涌入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是一个中国,决非两个国家,这是历史和法律所证明的事实。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述了台湾的法律地位,驳斥“两国论”与“公投台湾前途论”这两种“台独”论调,并分析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特点及其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指出《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法。是指向“台独”分裂活动的法律武器。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体现。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土地开发中,解决劳动力问题是其首要前提。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的配置,大致以同光时期的“开山抚番”运动为界线,在两个地区、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清前、中期以大陆移民填充台湾西部平原,一是清后期将台湾西部海岸的多余人口分配到以台东地区为代表的广大米开发地带。然而清政府在各种固素的干扰下,对这项_T-作时而表现出积极主动,时而表现出消极保守;而且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的调节并不平衡,导致乾隆以后台湾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问题逐渐尖锐化。根据清代台湾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康(熙)雍(正)时期、乾隆至同治时期、同(治)光(绪)时期。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时期台湾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清代中后期围绕《红楼梦》进行的各类批评放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来看,它具有一种集大成的意义,尽管仍在古代文学批评的大范畴中,但还是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由于思想理念、文化立场、审美趣味的不同,清人对《红楼梦》作品意蕴、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评述有其独到之处,与现代人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不乏精彩见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笔宝贵遗产和财富。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书院是我国历代书院的典型,它在我国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历代书院的优秀成果,而且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责任。因此,对清代书院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总结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清代书院的研究情况,发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和香港,张謇的著作被先后出版和重印。在台港学术界,对张謇的思想及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所从事的工商业等,不断地续有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展示了不同于大陆学术界的探索重心和别样视野;而早年迁居台港的张謇的一些亲朋乡党、门生故旧或其同时代人留下的对张謇及其事业的记述和有关文物,也可补大陆史料的阙如。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台湾文献丛编"之一种的《清代福建大员巡台奏折》,共收录福州将军、福建督抚、福建水陆提督及其他官员巡台奏折471份,对准确反映台湾地方经济社会状况、全面呈现福建大员轮值巡台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补证清代台湾历史史实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