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特征解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短跑与跨栏运动员的年度及小周期训练负荷控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度不同中周期训练过程中,准备期的速度力量训练负荷量约占年度速度力量训练总负荷量的41%-42%,赛前准备期的速度力量训练负荷量约占全年速度力量训练总负荷量的43%-44%,比赛期的速度力量训练负荷量约占全年速度力量训练总负荷量的6%-7%;而小周期运动负荷的控制特征,则表现为准备期中各小周期的训练内容是以改进技术动作作为提高竞技能力的核心,并以提高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作为身体素质训练的主要内容,但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有氧耐力训练仍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训练周期和比赛的直接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最佳竞技状态需要在重大比赛中出现,因而要在赛前一个时期进行与比赛性质接近的紧张训练。这一时期可以叫作“比赛直接准备期”。如果全年进行与比赛性质十分接近的紧张训练,身体便会承受不了,出现生理指标下降,内分泌失调,甚至生病。所以训练分期理论和实践是必要的。本文着重讨论了比赛直接准备期的任务、期限、内容、负荷量和强度、训练过程的节奏等。  相似文献   

3.
训练周期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元,训练结构是训练安排的整体构架。通过对我国20km男子竞走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结构进行研究发现:1)年度不同小周期围绕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训练展开;2)一般准备期旨在提高有氧水平,改进技术,提高战术能力;专门准备期旨在促进竞技能力提升;赛前期旨在发展专项能力;比赛期重点是调整并保持最近竞技状态。负荷量在一般准备期较高,专门准备期达到顶点,赛前期、比赛期及恢复期走低;一般准备期素质及技术训练安排较多,后在专门准备期、赛前期与比赛期逐渐下降;训练强度在一般准备期较低,后随专门准备期、赛前期、比赛期逐渐增强;3)相比平原运动员,高原运动员训练专项化程度较高;训练负荷量相对较大,但负荷强度相对略小;沿各同质小周期,其负荷内容类别逐渐集中,方法手段专项化程度渐强,负荷强度渐高。  相似文献   

4.
李柱宏(2007)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及训练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李柱宏2007年度训练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周期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达到训练计划要求,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比赛取得了理想成绩;第二大周期准备期和竞赛期训练中,专项耐力负荷量相对偏低(准备期专项耐力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43.31%,竞赛期专项耐力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47.15%),造成比赛成绩不理想;第三大周期训练在总结第二大周期失利的基础上,加大了专项耐力和混氧训练比例,在比赛中效果明显,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5.
运动负荷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负荷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训练过程的重要内容,是训练监督的重要指标。通常把运动负荷视为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大因素构成的。对运动成绩来说,负荷量是基础,负荷强度是关键。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对立的。从训练全过程讲,欲想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就应相对地减少;欲想增加负荷量,负荷强度就应相对地降低,两者呈相反波浪变动。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地讲,训练准备期是以增加负荷量为主,竞赛期是以增大负荷强度为主,到休  相似文献   

6.
浙江女篮联赛前的准备期、比赛期以及赛后恢复期间训练的特点和体能训练计划所存在的问题是该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准备期的训练目标是发展力量素质,特点是以发展核心等其他小力量为辅,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较大,计划缺乏耐力与速度的训练。比赛期的训练会根据赛程安排设置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发展核心小力量较多,以无氧训练为主。恢复期的特点是以发展核心关节稳定性为主,训练强度小。目前的训练计划问题为缺少系统性,内容单一,缺少明确的训练目标以及忽视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化指标与训练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河南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冬训准备期训练负荷进行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结果显示:冬训的负荷强度较小,负荷量过大;CK对诊断负荷强度较为敏感,表现出很强的同步性;BU对诊断负荷量较为客观.但在BU处于高位、负荷严重积累时,并不随负荷量的变化而明显地变化;Hb与负荷量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相对滞后.提示:具体应用时,一定要将这些指标与负荷的变化结合才更为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周期特征进行分析,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带有明显的周期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的特征,充分利用比赛的杠杆作用,在比赛中检验训练的效果,积累经验。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特征,从比赛的准备期到比赛期,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呈现出由小到大逐渐提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任务是查明各种重量级别、年龄、技术水平以及各种训练年限的举重运动员采用现代训练负荷的含量。为了这个目的,对75名成年和青年混合队成员准备参加比赛的两个月训练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把第一个月相对地看作是训练的准备期,把第二个月看作是训练的比赛期。月负荷量包括四个周周期,这样一来研究了准备期28天和比赛期28天负荷量的含量。第  相似文献   

10.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争论近些年来,在田经训练的周期划分中,出现了一系列争论。苏联专家沃罗比耶夫认为,传统的周期论规定准备期和竞赛期的负荷量和强度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它阻碍运动成绩的提高。亚基莫夫认为,周期论及其安排训练的原则已不能保证运动员在整个赛季多次达到和超过国际级健将的标准。必须采用新的原则来安排训练,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应当是单一性的,即是向同一倾向变化,而且同时达到最大值,这样才能对机体产生适应性的飞跃,亦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的短跑训练中,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运动负荷的变化,逐渐由“突变型”向“稳定型”转换,全年负荷量的走向也基本趋向平稳(在此所指运动员负荷量主要是指专项运动员负荷量),其他影响整个负荷的诸因素如力量、耐力等也有较大的变化。一、适应新赛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田径强国,根据国际田联的新赛制,全年安排三个比赛期,国内、省内的竞赛安排也随之接轨。第一比赛期,冬春季室内比赛;第二比赛期,国内锦标赛或选拔赛;第三比赛期,洲际和世界锦标赛、奥运会或国内冠军赛等。相对应的三个准备期比以往的“单峰型”或“双…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征解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田径速度力量项群运动负荷控制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揭示,多年训练过程中一般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所占比重,随着训练年限和竞技能力增长而趋于递减,但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所占比重则趋于递增。年度训练过程中的准备期训练重点集中在发展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专项技术训练等方面,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几乎平行发展并呈现出渐进性递增特征,其中负荷强度一般控制在80%-90%最高成绩水平上。比赛期的负荷量约下降20%,但负荷强度上升10%。而过渡期则表现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下降的特征。小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赛前小周期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有所降低但负荷强度却有所增加的特征,而且负荷强度在赛前2周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其中大强度训练的持续时间约为10.5天-21天,其比例约占赛前训练总负荷的10%-30%左右,最后一次大强度训练高峰出现的时间一般距离比赛日之前5天-12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基本模式及训练负荷.主要结论:国家女举在备战大赛前的训练期时间较长,在周期划分上包括基础训练期、强度训练期和赛前准备期三个阶段;围绕“高强度、小负荷、快节奏”的基本模式,以专项技术动作、半技术动作和辅助项目训练为手段展开训练,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各阶段训练负荷安排均遵循“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周训练负荷节奏呈现出两段式和阶梯式两种变换形式,且以量的增长为主;赛前最后四周,通过保持负荷量、提高负荷强度或递减负荷量、保持负荷强度的方式,提高强度,降低量度,达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谈的是十项全能运动员的跑的训练问题,它对田径运动的其它项目也会有启发。运动员的成绩要达到一定水平,除了坚持全年系统的训练外,必须打破传统的训练结构,在训练的方法手段上,勇于创新。本文提出了在准备期进行强度训练的观点和方法,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5.
训练分期是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设置与控制模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在梳理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跳台滑雪、北欧两项、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运动员竞技表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评述上述项目的年度训练分期特征。在一般准备期,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北欧两项宜采用经典分期模式,可分阶段加入短期高强度耐力板块训练或高原训练;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宜采用不同素质板块分期组合的形式。特殊准备期,各项目的总负荷量均有所降低,其中越野滑雪提高高强度耐力并降低中等强度耐力;冬季两项减少力量和速度,并保持中低强度射击;北欧两项减少低强度耐力;跳台滑雪加强爆发力并避免体重增加;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在保持多种能力板块转化之后,以维持性训练为主。比赛期,各项目均以专项训练为主,但身体素质训练存在差异,越野滑雪可选择高低强度耐力训练的变化组合;冬季两项加强高强度射击并保持一定的低强度力量和耐力练习;北欧两项保持极限强度练习;跳台滑雪加强力量维持训练;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的训练密度和低强度耐力训练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男女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大体相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及全年的分配方面,男女短跑运动员就应该有所区别。专家们认为,女运动员在量和强度安排上应低于男运动员15—30%(这首先要体现在一些负重练习及大强度跑—96—100%当中)。在15—20年前,男女短跑运动頁在负荷量上的差异是很大的。随着时代的推进,竞技水平的提高,男女短跑运动员在负荷量上的差距趋于缩小,目前已达到最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罗马尼亚著名专家L·巴罗加教授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撰写的,原文发表在罗《体育运动》杂志上。现根据苏联《国外体育》上的译文,摘编其中一部分,供专业和业余训练中参考。其中关于下面几点有必要加以说明:①总负荷量,即每次训练课完成的总公斤数;负荷量指数即总负荷量除以运动员的体重;强度指数为负荷量指数除以一次训练课的总次数。文中的计算只是一种模式,其中算的不精确的地方,甚至错算,漏算的地方已发现有多处,未一一加以修改。②运动量和强度我们只可用来做为参考。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力量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加量和强度。一般说来,强度指数在0.4——0.5以下,表明主要是发展力量性耐力,在0.6——0.8左右,主要是发展速度性力量,在0.9——1.0以上主要是发展爆发力和绝对力量。完全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训练中的要求,加以掌握。③短跑、兰球、足球、排球、击剑、乒乓球,准备期每周可进行2—4次训练;跳跃、柔道可进行3—5次训练,速滑、体操等可达5—6次乃至7—8次。冬季都可以比夏季多些。比赛期和积极性休息时期,每周的训练次数,训练量(强度、组数、次数)均可以减半,起到保持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据俄罗斯《田径运动》1999年第5~6期报道,不久前,俄罗斯专门召开了研讨长跑运动有关问题的“圆桌会议”,来自莫斯科等地的20多位著名专家。教练、学者、医生参加了会议。 在研讨会上,俄罗斯国家队总教练瓦列里·库利钦科论述了80年代至90年代长跑运动员训练中的有关问题。他所列举的前苏联和俄罗斯优秀长跑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负荷量和强度的数据表明,目前运动员的负荷量和强度,比过去运动员的负荷量和强度低50%~60%。例如,现役运动员阿勃拉莫夫的全年训练量为6056公里,强度较大的训练量(每分钟心率140…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制订全年训练计划时,先从训练期开始,随后依次进入准备期、比赛期。在训练期内如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那么在比赛期内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效益。短跑选手应该怎样训练?训练期的内容怎样安排?让我们在全年计划中来回答这些问题吧。短跑训练的分类和主要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 ,训练的恢复问题一直是田径界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训练负荷量和强度越来越大 ,仅靠吃饭、休息和睡眠这种自然的恢复手段 ,很难适应和满足当前训练的需要。因此 ,在现代训练体系中 ,应包含科学的医务监督以及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恢复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训练的科学性。作为正常生理现象的疲劳 ,在长期积累并超过某一临界范围而得不到恢复时 ,就会转为病理性的过度疲劳 ,从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使运动员丧失训练热情和比赛欲望 ,它常常发生在重大比赛的准备期 ,很多运动员因此而痛失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