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花果山原型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原型是小说家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地理地望的属性而言,花果山在“东方”“海外”,地近东海和淮水,云台山与这一属性没有抵牾;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祖籍和诞生地而言,云台山是“淮海浪士”家乡的一座名山;就吴承恩的亲朋故旧而言,云台山地域有他的舅舅、老师、挚友,尤其是云台山有一支与淮安吴氏同宗相知的吴氏家族的聚居地,甚至有与报处机栖真地长真庵相邻的吴家花园;就云台山的风物而言,水帘洞、花果山、傲来国、玉女峰、尉迟公塔、定海神针、平顶山乃至诸多的唐王遗迹,皆在西游故事中有着清晰的投影,其中花果山几次大战的古战场至今还依稀可觅。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师:好!今天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课件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跟随唱起来)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部动画片的名字?生(争先恐后地):《西游记》。师:对!《西游记》中有一座美丽的山,你知道吗?生(纷纷答):花果山。师:对。想一想,在花果山上会有什么呢?生:小猴子、桃子……(课件出示信息窗1画面,学生表现出惊叹的样子。)师:啊,花果山真美呀!小明和几位同学去花果山游玩,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们走进花果山看一看。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评:教师根据小…  相似文献   

3.
花果山风波     
策划人语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名著,凝结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文化视角成为了经典著作,更以瑰丽的想像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同学们不但喜欢读《西游记》,而且还喜欢给它写续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同学们笔下的经典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下面这三篇《西游记》续编,就各有新意——孙悟空自从跟随唐僧到西天取回真经后,就在花果山享受天伦之乐。那儿山清水秀,瓜果满山。孙悟空和猴子猴孙在林子里爬树,在水帘洞洗澡,饿了就摘果子吃,无忧无虑,一晃就是好多年。近些天,花果山上黑烟缭绕。小猴们…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桃花源、梁山泊、花果山、大观园这样的胜地,是中国人景慕向往的诗意家园。虽然对于这些诗意家园人们"心向往之而终不能至",但它们却仍无愧为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亮点,并且丰富着幸福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图为昆明第六幼儿园为孩子们创设的“花果山乐园”。乐园四壁画有《西游记》中描述的花果山景色及在其中嬉耍的猴群,地面铺有软弹垫。孩子们进入乐园,可边看壁画边讲述《西游记》故事,还可在富有  相似文献   

6.
智慧大比拼     
小精灵无意中进入了《西游记》的世界。前面就是传说中的"花果山水帘洞",小精灵决定到"花果山"下去等待石猴的出世。小朋友们也来看看,小精灵要怎么走才能到"花果山"下。《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它的原型就在连云港。花果山是连云港最具特色的风景区,而水帘洞便位于花果山上。孙悟空学了好多大本领,不过一直没有称心的兵器。听说东海龙王那里有好兵器,就决定前往东海索要一件称手的兵器  相似文献   

7.
1978年夏,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西游记》里花果山背景的文章,近几年来,又陆续搜集、整理了一些有关材料,现在把它写作《补证》,以求教于这方面的研究者和同志们。从孙猴子形象的来源看花果山的背景《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来源可能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这是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出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比较广泛的承认。无支祁是何方人氏?我觉得这个神话人物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的“籍贯”与《西游记》里花果山取材的背景之一云台山有着明显的关联。《古岳渎经》说:  相似文献   

8.
黄成雪 《考试周刊》2012,(88):168-168
《西游记》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描述的花果山就坐落在连云港.是连云港人珍贵的文化遗产。美术教育对西游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这一情况.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出将西游记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观点。而泥塑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和发挥想象的空间。为此,本文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科特征,开展了在泥塑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探究泥塑教学与西游记文化的有机结合。西游记文化除去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反映的大多是人们驾驭自然征服邪恶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对于西游记文化我们不仅要保护,而且要继承、发扬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由山西省教委、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天水市委、市政府、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16日~19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举行。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冯巧英教授代表常务副会长、山西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阎凤梧教授主持了会议。她简要回顾了96年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盛况以及96年以来《西游记》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概况。《西游记》文化学会副会长李安钢教授致开幕词。他说,继96年太原“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经过(西游…  相似文献   

10.
漫游未来     
早上,我津津有味地看《西游记》这本书。看着看着,孙悟空好像向我吹了一口气,我猛地感到身子轻飘飘的,就来到了花果山。参观完花果山的美景后,我对孙悟空说:“孙大圣,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乘着今天的好天气,我们到首都北京瞧瞧,如  相似文献   

11.
“成功意识”是人类的共性,成才-成事-成业-成名-成功是每个进取者的人生愿望;幻想获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则是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这就是贯穿于由民间传说累积而成的《西游记》的题旨线索。孙悟空形象的成长史正契合这一意识:学成“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卓异绝伦的“成才”;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以及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均是凭借超凡能力的“成事”;获封“弼马瘟”、“齐天大圣”是与超凡能力相应的封官进爵范畴的“成业”:而取经后“斗战胜佛”名号的取得则是最高境界的“成名”,即终结性成功。这一解读既可以正确品读孙悟空其人,领悟《西游记》之旨,亦可圆通解释孙悟空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与“大闹天宫”之间并无抵牾的相容关系.又可避免“阶级解读”、“宗教解读”、“心学解读”等种种偏颇与误解.还可正确解释《西游记》之所以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等各种阶层都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孙悟空形象具有独特思想内涵:孙悟空是一个并非“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自然人,为了赋予生命以意义,确证主体存在的伟大,自然人必须变成社会人,必须在社会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点,必须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承认,在这方面,孙悟空作了不懈的努力;同时,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蕴也带来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罗摩衍那》成书之前我国已经有猿猴能言、慧辨、善变的志怪文学,到《罗摩衍那》定型成书的汉魏时期,猿猴志怪说法已经臻于大全。唐代已经大量创作猿猴变人的志怪小说,但多数是"盗女"及祸害性内容。却也有积极性的开拓,由此飞跃而升华,成为孙悟空的正面而丰富多彩的形象渊源。而帮助玄奘出国境的"候者"正是孙悟空的原型历史人物。猿猴志怪文学的主要艺术方法是借助谐音,达到指鹿为马的违反事理而谐趣怪异的艺术效果。孙悟空形象与整个《西游记》正是继承了这个方法。孙悟空是中国文学土生土长的形象。哈奴曼影响"八证"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运用身体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名作《孙行者,及其即兴曲》,通过展现各种人物的身体形象,汤亭亭有力地抨击美国白人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并塑造出身心自主的独立美国华裔形象。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五行踪迹或显或隐,虽非难辨而意义未彰,乃因后世对其符号思维本质失察。五行作为是书精髓,于其品格改造、主旨提升莫不重要。美猴王从不在五行到皈依五行,从齐天大圣到行者,作者自号华阳洞天主人等,莫不深藏用心:治乱两可者居其所则治,失其所则乱;千载齐天功名无非改朝易代,一朝行者之位总是扶正辟邪;以暴易暴决非福音,对美猴王当束之用之。小说之锋芒,终极鹄的自非为所欲为、不欲受制外力之专制皇权莫属。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运用阐释学理论,把他们的取经事业放在今天考察,师徒四人的角色或许可以重新定位,四人在取经中所起的作用应该重新评价。就他们的个人能力以及对团队的贡献而言,唐僧可以担任董事长,孙悟空既可以担任董事长又可以担任CEO,猪八戒是既负责后勤又负责冲锋,沙僧则是保安。在这个团队中,正是由于每个岗位不同角色的通力合作,取经事业才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于诸数理最重“归一”,而“一”以贯之。其“归一”之旨表现为两个层次,即“三教归一”归于佛,尤归于“一藏之数”;“万法……归一”归于“一心”。其意在表明世人学佛,“卷尽五千四十八”,其要在归于“一心”。而“一心”之境非他,乃石猴本为“心猿(源)”而“法名叫做孙悟空”是也。因此,“悟空”才是全书“归一”之本旨,而诚如黄周星评曰:“《西游记》一成佛之书也”。  相似文献   

18.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旅游形态的存在已经有50年的历史,随着策划水平的不断提高,主题公园已成为许多城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不少城市先后选择主题公园作为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突破口。主题公园在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主题公园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对开封市的主题公园建设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9.
以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即三山五园为主的清代西郊皇家苑囿,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居住、理政和游憩的皇家苑囿,在清朝存在的268年间,清帝有226年在三山五园理政。三山五园成为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自康熙帝开始,大多数清朝皇帝在这里听政理政,处理日常政务、重大事务和国际关系,见证了清朝政治的跌宕起伏和清代的兴衰历程。三山五园是一部浓缩的大清史。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读《西游记》中仙、猴、妖之间的三角关系,结合《西游记》作者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其创作意图和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意蕴,那就是"暂时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和"邪不胜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