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出现了焦虑、自卑、依赖、从众、逆反等不良心理。分析各种不良心理的起因和现状,探讨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应采取的做法,希望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  相似文献   

2.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了各种职业心理冲突。他们在择业中遇上一些感觉无法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帮助高职生确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心理,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要做好学生的职业心理分析与辅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是因自卑影响人际交往,因焦虑导致心情忧郁,因依赖限制能力发展,因妒忌引发行为失范等。学校应采取提高贫困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实践平台和优化校园环境等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个人发展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成才氛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国强 《教育探索》2007,(3):106-107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心理、挫折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态,以健康的身心求职择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受到生理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双重制约,小学生通常较为缺乏自主能力,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父母以及教师的帮助。长此以往,小学生就容易养成依赖的心理。这种依赖心理若不处理好,则可能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日后成长。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工作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的主体思想就是“四个避免、四个树立”,一是帮助学生避免依赖心理、树立主体意识;二是帮助学生避免自大心理、树立平民意识;三是帮助学生避免从众心理、树立独立意识;四是帮助学生避免面子心理、树立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7.
小升初是学生从儿童过渡到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转变为独立的重要阶段。身心发展的不一致和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初一学生一系列的适应问题的产生,包括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业适应和心理适应等问题。班主任应从入学准备、活动引领、学法指导和心理建设等方面帮助学生度过衔接期,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角色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陈显想 《快乐阅读》2011,(18):77-78
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祖国四化建设。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存在了一些不良的学习心理,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良心理。本文研究了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类型,并提出了班主任该如何帮助学生调控不良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温州这一带生意人颇多,他们好面子、互相攀比的心理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得小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定义、成因及其影响和引导克服学生攀比心理的策略几方面进行阐述并举例进行说明.以此来期望更多的人对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用关爱滋润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李幸路 《华章》2007,(1):157-159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从小受到家人的过分呵护,娇生惯养,因而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生活中总需要找个"靠山"来寻求庇护,而且自己也不愿意长大,凡事均由家人做主或帮忙;在学校里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上拖拉、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因而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现象(包括小孩和成人),我们这里所分析的是影响中小学生正常发展过程的依赖心理,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应帮助学生努力克服这种依赖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高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等心理障碍。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更具独特性。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应把心理教育贯串于各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学英语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无论是学习目标还是学习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存在着一个心理过渡期。问卷调查了解到他们该阶段的心理状况如过度焦虑、盲目乐观和对教师依赖心理较强等,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师应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中职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的最佳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生在网络使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他们处于青少年时期,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作为中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成才将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解读中职生使用网络的心理机制,并探讨了中职教师透过网络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教育好学生。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手机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过度依赖手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消极影响。该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及其形成的众多心理原因,通过理性使用手机、加强人际交流、参加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建设等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柯青兰 《成才之路》2023,(21):141-144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中职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学校、教师和家庭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心理意识,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形成优良、健康的心理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中职学生心理意识引导可采用以下策略:加强学生自我意识引导,注重发挥家庭教育职能,积极发挥学校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贫困生这一群体的学生往往存在着较强的自卑闭锁心理、极度的自尊心和严重的依赖心理等问题。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心理的安慰和指导,这些关注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项重要环节。本文就当前中国高等学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受阻塞,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从而导致出现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中等职校差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当等,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变化激烈的时期,了是他们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有人称之为“心理性的断乳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笔认为下列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刘秋丽 《考试周刊》2012,(35):187-187
由于教育观念上的偏颇,当前的学困生处处受到冷遇,心灵长期处于对关爱的饥渴状态。因此,施以爱心教育,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成为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前提。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其次,学困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尊重,难免形成自卑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遇事不愿或不敢做的心理障碍,注重发现学生的闪亮点,激发他们不断进步。最后,学习上给予更多帮助,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他们改变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要教给他们统筹安排时间及做事有条理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其容易走向心理"弯路"。心理健康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从细微处入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消除心灵上的阴影和创伤,使他们融入同学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刘承制 《考试周刊》2013,(71):184-184
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缺陷.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都应担负一定的责任。长辈溺爱,学校缺乏弥补,社会缺乏好的风气,个人不会或不去调适。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纠正他们的不良心态.为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