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必须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因为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的内在要求;改善民生是“统筹兼顾”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的社会发展问题之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在分析总结克拉玛依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为克拉玛依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民生领域建设得以不断完善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关注民生放到重要地位,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决定的。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民主和民生是以人为本的两个侧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轮子,要以民主促进民生。  相似文献   

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维系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它关涉到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呈正相关。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在执政理念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上把发展民主、保障民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切入点,把协调民利、实现和谐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点,把紧抓科学发展、增强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并作为当下的现实任务,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推进民生的改善,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善民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检验看,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科学的民生思想。但由于发展历史、发展基础等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在改善民生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辩证看待,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是一个价值关系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研究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研究,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视角切入;对马克思主义民生实践的研究,可从历史和问题两个视角切入;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总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采用问题分析、价值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比较分析等具体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8.
民生,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邓小平较好的解决了社会主义初期我国民生发展的问题,其方法论和一系列的经验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民生发展仍存在很高的借鉴价值。因此,研究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发掘其当代价值,对于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道路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梦即是民生梦,我国现阶段正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建设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解决好了民生问题,中国梦就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关注民生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在长期改善和处理民生问题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考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是当前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又是民生之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着眼于社会建设、着眼于改善民生,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对继续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遗余力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跃华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2):34-36,52
台州"四大战略"之"民生优先"是融科学性与伦理性于一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包含有丰富的伦理内涵,是"如何追求美好生活"这一古老伦理问题在当代台州的转换和回应。"民生优先"就是民生幸福优先,它以"美好生活"本位,以民生幸福为政策取舍的依据,衡量发展得失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败的尺度。在发展实践中,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收入分配的正义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人民权利的充分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型性是"民生优先"的伦理确证的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一直把"改善民生,谋求民众的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他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达实业、发展现代农业等民生主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现代启示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利益分配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3.
列宁科学解答了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民生,他强调改善民生是共产党的基本职责,是考核和选拨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基本内涵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本质乃是利益问题,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发展经济是民生之基,合理分配是重要手段,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善民生的直接途径。列宁对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集中地反映了其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给予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民生为本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坚持民生为本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生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应从坚持教育公益性,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6.
高兴周 《考试》2011,(6):46-48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民生为本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坚持民生为本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生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生观,尤其在十七大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与推进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民生执政的新时代。改善民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获得长期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改善民生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持久性与稳固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十八大以来,党的民生理论包括政治民生、经济民生、文化民生和社会民生等。政治民生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民生的目标是不以GDP论英雄,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实现科学发展;文化民生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民生的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20.
关切民生:走向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我们的民生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和增进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