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本文为推动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图书馆共生中实现持续快速成长,借鉴生物共生理论,界定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共生的内涵及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了共生型的决定因素及类型,探讨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共生运作生理机制及共生进化原理。  相似文献   

2.
丛倩  黄华 《职教论坛》2021,(1):151-157
从共生理论视角审视院校与对外投资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走出去”这一现象,判定存在共生关系,描述各项共生要素,基于数据定量分析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梳理六类实践探讨共生行为与组织模式,归纳出“总体正向发展,各方参与不均衡;形式多样程度各异,各方获利不对称;环境变化应对不一,调整中不断进化”等共生特点,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走出去”的三个共生发展趋向。“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指引,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迎来新增长点,应充分发挥“协同”优势,趋向最优进化方向“对称互惠”和最高发展程度“一体化”,把握关键机遇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3.
联盟战略已成为企业在新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道,近些年来,跨国战略联盟的势头越来越猛烈,已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于具体的战略联盟是否有效,是成是败,却不太注重评价与分析,导至许多联盟最终失败。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的战略联盟实践,本文拟对以资源基础为核心的联盟理论关于联盟的效用机理进行研究,并对我国企业在实施战略联盟实践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积极作用。长三角地区高校战略联盟作为我国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的缩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局部到全面、从省域到省际的发展过程,呈现出萌芽、省域发展、省际探索和全面发展等四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在演变过程中,联盟组建动机由政府推动的外在动机向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机转变,合作内容由战术性“共享”向战略性“共生”转变,组织模式由平行模式向星型模式转变,运行机制由以保障为主型向保障、约束和激励综合模式转变。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践经验,我国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亟须在提升政府参与治理效率、改革治理组织结构、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和促进与社会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的战略联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勉中 《高教探索》2005,(2):47-49,84
本文认为高校战略联盟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高校创新与知识学习,有助于防止“巨型大学病”,有利于高校整合优势特色和降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为此,本文探讨了构建高校战略联盟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两个主要方面,提出高校战略联盟要注重平等合作与长远利益、重视组织建设与信息沟通、加强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球创业教育正在超越传统模式,强调创意的“可转化性”和创新的“可实践性”。在此理念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开始建立“课程—创业—孵化”的接续发展过程。牛津大学商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共生式”创业教育模式,即将其视为“精英与团队联盟共生的过程”,涵盖以学科集群为基础的教学共生模式,以精英团队为联盟的商业共生实践,以服务人才为核心的校域共生互动,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在创业教育中的前瞻性、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构建企业战略联盟是加强中国现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战略联盟的核心思想即为“竞合”,改变传统的以竞争对手消失为目标的对抗性竞争,为合作而竞争,靠合作来竞争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背景和政策环境下,许多具有共同战略愿景或共同利益需求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基于共同的价值旨趣,组建了类型多样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从组织学视角来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基于目标、意愿与沟通建构起来的协作组织,有其自身特有的组织规则、行为逻辑和价值共识。当前,“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运行面临顶层制度供给抽象化、持续发展能力不稳定、成员权责分担不对称、联盟“公共空间”浅层性等诸多挑战。未来,应当以优化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导向,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通过制度建设达成治理目标,以高效的沟通网络促进联盟模式维系和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战略联盟是一种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优势互补的有效组织形式。建立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是房地产企业应对当前市场形势、谋求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资源 (土地资源、金融资源、品牌资源、人力资源 )以及核心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是建立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可以有土地———资金联盟、区域开发联盟、区域营销联盟等多种形式。建立必要的信任机制和控制机制有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传统高校战略联盟的新发展。基于对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两个典型案例的深度考察发现,近年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呈现出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的态势,行动情境不断拓展,中国高校作为自主行动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角色不断凸显,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联盟合作范围相对狭窄、联盟参与主体后劲不足、联盟发展缺乏学理支撑等困境。未来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导向,坚持优化提升治理效能的行动取向,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继续强化联盟建设宏观指导,在平等互信基础上进一步增进联盟主体间共识,在价值目标共识中有效营造同舟共济的行动氛围,创新探索“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课堂多元文化共生格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共生共荣的习惯性心态,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学习者族群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合理布局与引渡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提高其国家认同水平. 相比汉语文等科目,作为第三方语言的英语课更容易营造相对"中立"的文化共生氛围. 尽管如此,在教师的语言立场和民、汉、英三种文化的权重设计等方面仍然要注意避免"说教"、"教化"乃至将他们"汉化"的嫌疑,以免激发民族学生潜在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与美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两者育人观念一致、育人目标协同、育人方式融通,遵循从"劳动教育"到"劳动美育"的关联逻辑,从"局部创新"到"顶层设计"的育人逻辑,从"劳美分离"到"劳美融合"的融合逻辑。职业院校应以"系统化"的实践活动助推育人路径共通,以"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助力育人目标共融,以"科学性"的评价方案助成育人过程共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Web2.0等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深入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已逐渐走入建设的"高原期",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焦点与瓶颈。走出教学资源建设的"高原期"、突破停滞与徘徊,需要加强资源的教育性、技术性和可获取性,以生态、再生、空间、服务、文化等观念为发展理念,按照"共享-共建-共生-共知"的建设路径,打造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门户社区、资源中心、服务体系及创新环境,从而建立"适应且和谐的机制、高质而丰富的资源、人本而共益的应用"的资源建设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小学教学名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学规律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专业成长既需要外力助推,也需要内省式自我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依然存在发展目标功利性较强、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较弱、系统化的专业引领欠缺以及反思教学与行为转化意识欠佳等问题。原因在于名师的专业成长受社会历史文化、教师自我理解与身份认同、实践共同体的共建共享等多重因素共同制约。因此,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需设定"以师为本"的培训设定、构建"需求为基"的培训内容、创新"多元参与"的培训方式、实施"行为导向"的培训评估。未来的中小学名师培养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培养目标由"外促"到"内生"、培养方式由"共性"到"个性"、培养内容由"反思"到"建构"、培养价值由"个体优秀"到"群体共生",进而促进中小学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日本现代社会中的共生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日本理论,后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潮。它提出了不同于日本传统道德的新观念,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同关系,协调发展。这一思潮力较突破以“和”、“集团主义”等为特点的传统道德的局限,以适应新的国际化形势,并解决日本社会新出现的问题。共生伦理在医疗,环保,国民福利,女性解放,残疾人利益等多方面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两代农民工的成长历程很好地演绎了中国农民工的婚育观,他们在现代与传统的共生与冲突中实现着恋爱观、择偶观、婚配模式、生育观、家庭模式、离婚观的变迁。新生代农民工深受恋爱的"沉没成本"太高、婚姻的成本叠加压力过大、大龄农民工阶层凸显、婚姻危机纷生等婚育困境的困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问题,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加强人文关怀,突破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专业集群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形势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它作为专业间本质上的“异质同存”关系,与共生理论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共生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受到内部共生专业,以及专业间的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机制等因素制约。基于共生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建设非对称互惠条件下点共生、偏利条件下间歇共生、对称互惠条件下一体化共生三种模式的专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共生机制要注重专业的差异发展、三重定标、分类建设、协同育人、打造特色,而因校制宜优化专业共生环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大学建设最主要目的就是力促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而“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却严重影响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乃至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成效。要解决服务覆盖面不够到位,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办事方式灵活度不够,人文关怀有待加强;多头管理,办事效率有待提高;注重执行上级安排,关注师生满意度不够等“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必须采取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扫清行政化障碍,大学行政回归以服务为中心的本位;完善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双赢发展;共生共荣,打造学术命运共同体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超越静止的视角,从较长的时间与空间看,技术已不单纯是学习工具,更是知识积淀与文化传承,已经从支持学习过程转向支持学习关系,改变了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的思维习惯,促进了虚实间性的生活与新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了学习者与技术环境共同成长。信息社会中技术与学习融合的范式正在从"精炼共享"走向"文化共生"。共生思维在技术与学习融合研究中不断凸显且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共生思想已在教育技术领域萌生并与诸多论断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乡村学校发展的内在诉求,乡村学校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反思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寻求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校文化的内涵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显文化的凸显弱化了内隐文化的意义;现代文化的"移植"遗失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文化的"离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建构;工具性文化的强化忽视了人文性文化的价值。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强调内涵建设,促进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的共生;立足地方实际,追求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尊重学生地位,呼唤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共生;回归教育本质,寻求人文性文化和工具性文化的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