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谦语的使用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成功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汉译英时,使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这在古代和现代汉语礼貌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敬谦语是汉语礼貌语言中极具特色、极具表现力的一个词群,它们的出现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敬谦语进入鼎盛时期,数量庞大,使用频繁。现代学术界对敬谦语的研究尽管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成果,但在系统性、发展性等方面尚有许多欠缺。刘宏丽博士借鉴了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成果,在断代的基础上对明清敬谦语进行了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多维思考,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  相似文献   

3.
敬谦用语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谦语是社会文明的要求,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提高交际效果的需要,运用敬谦语需讲究其语用策略,一般遵循“礼“的原则、“情“的原则、“量“的原则、“级“的原则、“度“的原则.只有掌握了敬谦用语的使用策略,才能使其成为礼貌的旌旗,感情的砝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4.
2010年9月16日,收到刘宏丽寄来他的专著《明清敬谦语研究》。因为我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每日读新书的习惯,所以便急不可待地读了起来。版权页上印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251千字。封面内折页印着“作者简介”,由此便把我的记忆拉回到16年前。  相似文献   

5.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目标语和源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源语的文化意蕴.本文着重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学传统、审美意识等几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指出如何在文化语境差异下交互使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从而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出发,结合两个英译本,研究和探讨了《红楼梦》作品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指出翻译过程中应当恰当地使用异化与归化,最大程度地表达委婉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原语文化完整地传递给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7.
翻译异化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异化对全球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异质文化一旦介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就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异国情调,进而丰富目的语读者文化。本文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和目的语读者的语境构建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出翻译异化给目的语读者带来新鲜有趣的异文化内涵并帮助读者构建多元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8.
宋维状  刘伟 《海外英语》2011,(1):170-171,174
翻译异化对全球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异质文化一旦介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就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异国情调,进而丰富目的语读者文化。该文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和目的语读者的语境构建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出翻译异化给目的语读者带来新鲜有趣的异文化内涵,并帮助读者构建多元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9.
由于公示语起着对外宣传"窗口"的作用,因此公示语的中译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公示语的翻译案例,探索在文化翻译观的前提下,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对待公示语翻译。本文根据英汉文化差异,总结了在归化策略下使用意译、套用、改写、删减等翻译方法,在异化策略下使用直译、音译、阐译、不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以敬谦称谓为主的社交指示语在言语交际中占有极大比重,帮助说话人更好地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从而使礼貌最大化,体现了中国儒学思想"卑己尊人"的传统价值观。Langacker(2002)认为,语用学中规约性的成分,例如指示语,应视作语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认知语法的情境植入理论(Grounding)出发,敬谦称谓的选择是基于说话人对同一场景的不同识解(construal)的,体现了说话人以自己为参照点,对言谈双方心理距离的概念化过程。心理距离极大地影响了说话人对社交指示语的选择,从而体现了礼貌程度的增减。  相似文献   

11.
归化和异化是处理源语文化信息的两种翻译策略,它们各有优缺点,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异化优于归化。在社交指示语的翻译中,一般应以异化为主,但在异化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甚至引起误解时,则选用归化。  相似文献   

12.
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主张在翻译时将传统的强调通顺的"归化"翻译策略转为解构目的语语言特征且带给读者陌生感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国网络新闻英译中,在翻译中国社会新词、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词汇、反应中国社情的词汇以及文化新词中使用音译、音译加注以及直译等异化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社会全貌和中国价值观,从而使外国读者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呈现出特有的中国文化.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是跨文化翻译中两种常用的策略,具有二重性.在中国菜名的翻译中既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也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但在跨文化语境下,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利于文化传播,因而对中国菜名的翻译应更多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只有在不损害源语内容又不影响其文化传播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承担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是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媒介,馆中英文介绍语帮助国外友人加深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英语介绍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和辩证思考,以宁波帮博物馆实地文字翻译为基本材料,从博物馆翻译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同时,从翻译策略角度对宁波帮博物馆英语介绍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比较译者在博物馆翻译中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探讨了宁波帮博物馆英文介绍语如何处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霞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27-128
翻译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达意在于语言层次,而传情深至文化层面。归化与异化作为处理文化信息的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应辨证统一于整个翻译过程。在处理中西文化碰撞信息时,为了实现文本功能动态对等,本文推荐使用归化策略;在遇到中西趋于融合的文化意象时则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一则能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二则能丰富目的语文化内容,加快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达意在于语言层次,而传情深至文化层面。归化与异化作为处理文化信息的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应辨证统一于整个翻译过程。在处理中西文化意象信息时,采取归化亦或异化,取决于译者的能动性选择,而最佳关联可以作为这种选择的一种依据与准则。我们认为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各有各的用武之地,不能绝对的摈弃任何一方。为了实现文本功能动态对等,在目的语中进行有效关联,本文主张使用归化策略;在遇到中西趋于融合的文化意象时则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既能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又能丰富目的语文化内容,加快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在后殖民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杂交性"是反文化霸权的一项重要策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推动文化平等交流和融合,译者应越来越多地采用以源语文化为中心,传播异域风情的异化翻译、异化策略,逐渐成为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这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婧  王晓燕 《考试周刊》2011,(40):95-96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异化翻译策略日益彰显,它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本土文化的确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从语用学下的翻译交际模式出发,它强调译者扮演着促成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际成功的重要角色,倘若一味地照搬源语的表达方式,不顾及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反而会造成理解失误和交流失败。所以说,把握好异化策略使用的度,灵活变通地使用音译、直译等方法对促成交际成功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是翻译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热点之一。归化翻译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翻译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以对等理论视角对归化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以求得翻译中归化异化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20.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归化强调译文要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规范,而异化强调尽可能保留原文语言以及文化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该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施晓菁更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侧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而葛浩文更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意象,从而较好地输出了中国文化,也迎合了新时代读者“求异”的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