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得到很大的发展,史注名家辈出,注家中驰名后世并且与原书作者齐名的很多,他们突破经注的窠臼,在史注体例、方法和史学批评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走向转折,史注也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一些新成就,特别是对《汉书》和《史记》的注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史书自注有了新的创新,《通典》自注的成就最为突出。随着史注的发展,有关史注的理论探讨也开始出现。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亚南北朝史注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和语言文化变迁的重要表现,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史注体式的种类及其成果进行初步的考察和发掘,以期能从总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史注的面貌及其在史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史注的大发展是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史注家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出《三国志注》、《史记集解》、《水经注》等史注名作,不仅对后人读史起到桥梁作用,而且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纠正了很多错误,对于后人的文献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两晋时期,读史和修史之风的兴盛、新材料的发现推动了史注的发展。史注逐渐摆脱了经注的羁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同名史注的增多、集注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注史均取得重大的进展,产生了一些重要著作,相对而言南方成就大于北方。由于政治上的隔阂,南方和北方在注史风格上大异其趣,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并且各执一说,非难对方。随着南北文化联系的加深,两种史注风格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是古代学术文化的转折时期,史注逐渐摆脱了东汉经注的束缚,取得了学多新成就,在史注的内容、方法及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是以审慎严谨的治史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完成这部作品的。在作注的过程中,重视史料文献的搜集,有着多问阙疑的态度,尊重历史史实,力求揭示历史真相,最终使得《世说新语注》成为一部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史学材料。  相似文献   

10.
汉朝时期,史注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史注作品。两汉学者开始将注史视为学术自觉行为,以训解史书为主要模式,不断走向深入。虽然在汉朝时期史注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声势.但它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活动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口述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在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中国大陆史学界所重视。口述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口述史学能否作为历史学一个分支学科尚待实践和研究。本文还探讨了口述史学在运用中应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对口述史研究的初步体验。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史学家在具体的注释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嗜奇而芜杂、义例不纯、止于事义、训释疏谬等。这些不足对史注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为后来的批评者留下了口实。  相似文献   

13.
崔磊  雷家宏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3):10-12,31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行流行于世,由于《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缘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征博引,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裴松之的注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发展了历史考证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裴松之《三国志》注不仅在史注内容的拓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在史注方法的创新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他在注释中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本传前后文、本传与注文、注文与注文相互参照来辨别历史是非,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魏之际思想与文化蜕变尤烈,学术分野甚剧,各方学问得以突破经学框限而独立发展。期间史学之昌、史注之盛,促使学人以己身所学为《汉书》训章释句,曹魏人如淳凭其律学功底,征采大量的律令、律说等内容以注释《汉书》,既广征博引、解制明典,又彰显了引律注史的注释体例与风格。如淳《汉书》注引律注史的意义,已超出文献学上训诂注疏之功用,更为后世研究汉魏典章制度,特若汉魏律说提供了最直接的文献材料,同时也为后人窥视曹魏律章句学的研习与传承提供了视角,实堪称"史之功臣,古之益友"。  相似文献   

16.
史学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梁启超提出建立这门学科,至今半个多世纪)。关于这门学科的对象、任务以及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问题,国内史学界曾进行过讨论,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诸家观点的分歧,明显地反映在各地高校的教学中,反映在有关史学史的专著和专文的论述中。这种状况说明史学史这门学科还在形成和发展中。如果说,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按照他们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了他们的史学史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一方面吸收他们的积极成果,一方面再做新的开拓,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起新型的科学的史学史。事实上,有的史学工作者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欲克竟全功,尚须众人戮力同心,不弃涓埃之微,方成丘山之巨。笔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谨陈一孔之见,求教于师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中共党史史学史学科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一些问题上尚有分歧 (如学科名称、学科对象等 ) ,研究中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加强党史史学史方面的研究 ,完善党史史学史研究体系和编撰体例 ,重视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评论和批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史学史是对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科,相对于历史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思,史学史的反思更为深层。新时代史学呼唤中国当代史学史研究,通过在检讨与自省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在与其他史学学科的交流对话中共同发展,在史学评论、尤其是当代史学评论中引导史学的自我反省与批判,21世纪的中国史学史将在世界史学发展的视野中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9.
张博泉先生一生学术成就斐然,在辽金史、北方民族史、地方史和史学理论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张先生在辽金史研究中偏重金史研究,是我国第一位专门致力于金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在多年的史学研究中探索和建构了"中华一体"的理论体系,对新世纪辽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史总是受到史学理论提出的时代课题的激励。体现着史学理论的当代性,史学理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史学史的认识就进到何种程度。可以说史学史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和史学理论的进程相一致的,史学史的演进体现了史学理论的演进。近代史学史的产生,充分说明这一点,如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史就是在近代史学理论出现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之后发生的,梁启超提出了新史学之后,才有资产阶级的新的中国史学史的出现。梁启超首先提出要做中国史学史,至少应该包括四部分:一、史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