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是爱,松是害”是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严师出高徒”也早已成为很多教师的经验之谈。应该肯定,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必要的有效教育手段,但是,过分的严厉会使学生慑于“高压”而屈服,实际是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与教师对抗。岂不知在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错了就该罚     
前段时期,教育界就“教育需不需要惩戒”讨论得纷纷扬扬、热热闹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教师,我从来都欣赏“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也从来都认可“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并身体力行。但是,是否赏识、鼓励就该拒绝批评和惩戒?宽容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否宽容能解决好所有的教育问题?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敢说,唯恐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帽子,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我认为,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对了就该表扬,错了就该惩罚。我曾用宽容的方法转变过很多孩子,也曾经读到很多学生因老师的宽容而成人成才的典型事例。宽容的确是一种有…  相似文献   

3.
宽容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态度,宽容教育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在对宽容教育的概念进行厘定的基础上,对教师实施的宽容教育进行分类并分析对学生实施宽容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方式方法,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严是爱,松是害”是许多班主任的口头禅,“严师出高徒”也成了班主任的经验之谈,所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教育手段,但笔者认为,过分的严厉,使学生慑于“高压”而屈服,实际上是口服心不服,甚至于产生逆反心理而与教师对抗,岂不知,在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宽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态度。教育宽容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它具有历史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以及知识论等方面的依据。教育宽容既包括对教育的宽容,也包括对教师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从宽容的主体出发,教育宽容的原则是有理互利。从宽容的客体出发,教育宽容的原则是公正。  相似文献   

6.
杨泉良 《教育艺术》2007,(12):35-36
教师的宽容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其含义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使教师成为学生行为的楷范,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宽以待人,使教师能够包容、理解学生的言语行为,进而进行恰当的、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引导.因此,教师的宽容既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更是一种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尤其是对那些存在缺点和不足的学生,教师宽容的态度是有效引导的前提,是促成改变的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7.
化解矛盾的策略用宽容的态度来化解矛盾。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学生发生矛盾,尤其是直接管理班级的班主任。当学生顶撞了老师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觉悟和事业心,不计较、不记恨学生对自己的不礼行为;不要采取“以牙还牙”的态度,而是认真“检点”自己,以宽容的态度,深厚的感情,诱导的方法,艺术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地处理有可能激化的师生之间的矛盾。用理智的态度来化解矛盾。在课堂上,一旦发生学生不能服从教师指令的时候,是“热处理”,针锋相对强制执行,还是冷静对待,做出必要的忍让?这是对教…  相似文献   

8.
宽容是全纳教育真正实现的重要保证,缺乏宽容的全纳教育只能徒具形式.同时全纳教育也为学生形成宽容的价值品质提供着契机。要想使宽容贯通全纳教育我们需要营造一种宽容的全纳学校氛围,提升全纳教师的宽容意识和宽容教育意识,通过行动传递宽容,将全纳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差生转化是班主任工作中最 棘手、最复杂的一部分,也是教师 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发 现进行换位思考,多与学生沟通, 多给予学生一些宽容,是转化差 生的一剂“良药”。 教师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学 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体现着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学会 宽容别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之一,也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具体 体现。只有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去感化、引导、教育学生,才能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宽容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 为,营造出一片平静与安宁,面对 品行差的学生,是用惩戒,还是用 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直…  相似文献   

10.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与美德,是一种无私与慈爱的表现,也是一种健康豁达的心态。著名文学家雨果这样说到:“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对宽容的赞美。宽容是一种大度、一种涵养、一种真诚,宽容心教育是一种对学生尊重、关爱和信任的教育,宽容心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激发出学生自我教育的热忱,使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面对学差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一个宽容的教师,要宽容在成长过程中有缺点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宽容是一种爱。教师如果能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宽容孩子,而具备“五心”则是宽容的前提。一要有“爱心”。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衡量教师道德的准则。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虽然读过很多书,但却不能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也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自我牺牲。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  相似文献   

12.
宽容也美丽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谅解也是教育.”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原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从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来看,说一说宽容仍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爱孩子就请宽容孩子。  相似文献   

13.
“宽容”,决不是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和放纵,而是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某些步骤或某些方面上,作某种程度的“宽容”,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学生。“宽容”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时间上的宽容。上课时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在课后处理,公众场合发生的问题,尽可能于个别处理。本来要求某个学生今天中午来承认错误,而他第二天才来,也应该允许给予肯定。 二是态度上宽容。即使是对方态度不正确,甚至出言顶撞了你,你也不要火冒三丈;即使对方的过错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并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你也必须克制住自己…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转型而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实际,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不思考在传统教育中还缺少点什么?那就是情感教育。而实施中职校学生的情感教育就应当“关爱赏识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尊重信赖学生”。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的学校育人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教师的“期望与嫌弃、关心与冷漠、宽容和苛刻、严格与放纵、公正与偏心”各种态度,会给学生带来的不同后果,提出了正确的教师态度,是教育环节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宽容是教师的重要德性,它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自我和同事等的宽容。而其中对学生的宽容是教师教育中宽容的最重要形式。教师对每一位成长中的学生给予宽容实质包含了其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和人格的尊重。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得到教师宽容的权利。当美国人对枪杀三十二名学生的韩国凶手赵承熙给予同样的哀悼与立碑时,这无疑蕴涵了一种“无私”的宽容精神。既然人们可以对一个造成伤害的凶手给予宽容,那么,我们的教师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给自己的学生以宽容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转变教育观念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观的发展,世界各国对新世纪人才的要求已经形成共识,即人才是不仅具有德、智、体方面的素质,还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度的创造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就成为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力措施。教师应该以积极、平等、宽容的鼓励态度对待学生,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和生…  相似文献   

18.
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毛主席也说过:“允许人犯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志嘛!”由此可见,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成了一种时尚和一种美德。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督导其改正,从而体现出教师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9.
比起那些只要学生有错就一味痛加批判严肃处理的教师来,郭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都高人一筹。比较人性,比较宽容,比较灵活,效果也较好。但是细想起来,还是有问题。事情性质的定位似乎就不准确。这件事其实属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太大,想放松),而教师却“经过一番批评和教育”,想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以为这是做了“无用功”,因为这两个学生绝对早就知道上网吧是错误的,绝  相似文献   

20.
当前,“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教育惩戒手段则几乎是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教师唯恐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被指责为“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教育惩戒究竟算不算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倡导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民主、宽容,并不意味着教育不需要惩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