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赞 《中国教师》2013,(19):12-16
《中国教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操作才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换句话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苏明松 《中学文科》2009,(7):133-133
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看待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表述 ,应该说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学科性质最为科学的表述。语文的工具性 ,只有与人文性统一 ,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的人文性 ,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本文所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断 ,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功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 ,相映成趣 ,和谐共振。它会说些什么呢?教例 :密林怪客》…  相似文献   

5.
刘宏 《现代语文》2006,(1):14-14
语文是工具,是什么样的工具呢?只是交际工具吗?当然不是,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方面表明了语文教学的倾向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就其功能属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而言。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方式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内容和灵魂,是工具的蕴涵物。人文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性、情感性,工具性也不仅局限于基础性、知识性,二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6.
耿洪波 《考试周刊》2012,(71):39-39
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结合,语文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有机地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笔者认为,必须为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特别是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呢?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关键就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这三者在教学中的权重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无法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普遍表现为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实践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但现实教学中恰恰有人忽略这一点。为什么人文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呢?  相似文献   

10.
谢开和 《广西教育》2011,(22):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所谓“统一”,是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一本体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语言实践与人文熏陶两者相结合呢?笔者以教学课文《生命生命》为例,略谈如何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做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怎样才能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切实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甚至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如隔离生活环境,机械识记汉字;忽略生活体验,空洞分析课文;不顾生活感受,盲目练笔习作;等等。丢失了生活味的语文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生活恰恰是语文课程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那么如何让语文与生活接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这两个基本特点是辨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寓掌握工具性于提升人文性之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赢的效果。那么,新课程下如何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教学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构筑成了新语文教学的理想,是“语文味”的核心。因此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体现人与文和谐、师与生和谐、情与理和谐、思与悟和谐的美。那么,怎样创设这样一种语文课堂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感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进行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开宗明义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上成纯工具性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也不能上成只强调人文性的文学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寻求到一个支点使两者能够和谐统一呢?  相似文献   

18.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了教学理念,也激励着语文教师尝试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颇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笔者就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出几点肤浅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多数教师对改革后的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并力求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却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另一性质——工具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新课标颁布之后,似乎二者的关系理清了。其实,理论上的清晰界定,未必代表实践中不出偏差。课改以来忽略、摒弃工具性的例子不胜列举,怎样找到二者兼顾一个合适的度呢?理论上的思辩显得苍白,不如以实践为例来说明它、甄别它。故此,本期又编辑了两篇以课例为依托讨论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文章。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严格宽泛地讲,数理化生也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它们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不大一样的,二者的比重也是有轻有重的。作为学科,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体现?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也是我们不厌其烦编辑这一主题稿件的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