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燕 《内蒙古教育》2005,(10):34-35
2005年《内蒙古教育》第3期上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与第7期上李化中先生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应用》这两篇文章,引发了我对语文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3期发表的王从先生《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引出了“应用语文”与“应试语文”两种语文教育说,并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其有何不同”,“破译其何以不同”,“探究其如何能同”。最后得出了一条结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与“应试”这两种语文教育还要隔江而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不能统一语文教育的天下。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把这两者兼顾起来”。  相似文献   

3.
读过《内蒙古教育》(课改专号)2003.9发表的王从先生《在“原则”与“方法”之间》一文,从作者的《“引导”简论》(以下简称“简论”)中发现,作者在关于“引导”的定义、解释以及至运用上委实使人感到有些繁、偏、难,似乎有难引导、引导难、引导难于上青天之感。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5.
读了《现代语文》杂志2005年第8期登载的梁永国先生的《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一文(以下简称“梁文”)后,笔者感到作者的不少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马丽 《宁夏教育》2008,(12):69-70
近读刊于《宁夏教育》2008年9期“教育杂谈”栏中贾百义先生的《教育重在“育”》一文,引发了笔者对“教育”这一重大问题的思索,现梳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并与贾百义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胡晓 《小学语文》2007,(12):58-58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的张学凯在《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发表《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与对策》一文,文章指出语文教育叙事研究存在几个误区。第一,叙而无“事”。一些语文教师把故事当成了教学过程,把叙述故事当成了叙述教学过程的流水账。第二,叙而无“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叙述者自己都不清楚,“事”讲不完整,不是以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体会语文教育应该做什么,而是直接规定语文教育应该做什么。第三,叙而无“理”。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和第8期上,人们围绕“语文意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同时,在《中学语文》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母语教育病沉重处方投药须辨清》(以下简称《辨清》)一文,该文针对语文教育“言语形式说”再一次进行了反驳,并以给语  相似文献   

10.
何谓“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我以为。为此,我曾写了一篇《“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的文章(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1.
在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诸多谬误受到严肃批评之后,徐江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角度和学术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和偏激,又抛出了他以为更加得志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见《人民教育》2006年6期),用近乎鸣冤喊屈的语气和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的方式,说笔者将他“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2005年9期刊登了赵同桂先生的《程度副词误用二例》一文,文中指出“最是亲亲我妻情:傅彪走过生命劫难”(原载《知音》2004年24期)这则标题对“最是”的使用属于误用,理由是“是”为判断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最”修饰,应将“最是亲亲我妻情”改为“最亲密是我妻情”。赵先生的说法有些武断,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李维鼎先生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的《“语文意识”辨》一文后,觉得有些不同看法,于是我把此文推荐给王尚文先生。看完文章后,王先生非常高兴,他说:“维鼎兄是我的诤友畏友,他指出我引文的疏漏,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我都要负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从2003年第6期开始,连续发表了周一贯先生的《“儿童”作文宣言》(一)至(五)篇,在2004年第11期上又首开了关于儿童作文的专题“论坛”。据我所知,周先生还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迅·小学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关于“儿童作文”“儿童语文”等的多篇论述,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  相似文献   

15.
高培权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6年第10期上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批评“用教材教”这个理念“缺乏科学性,谈不上先进性,实在难以操作,只能使人难识语文教学的本真,陷入表面的虚浮”。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第五期《内蒙古教育》发表的《语文课改的六大追问》(下文简称《追问》)一文,提出了当前语文课改中容易发生误解的几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愿献诸同仁并与辛德才先生交流。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能分开吗?按照《追问》所言,现实的语文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好统一的问题,并且“工具说”和“人文说”的争论还在继续,因而强调“不能不引起重视”。而笔者以为,全面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师教好语文课程的前提,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绝不等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特点,原本就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发的《延展性阅读的六条途径》(2005年第9期)一文后,对文中的“借题发挥”我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一直是遭受社会议论最多的话题。2005年以来,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在《人民教育》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使批评波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职业》杂志2002年4期发表了笔者的一篇拙作《职业教育市场探析》,肖然先生以《读“析文”有感》(刊登于2002年6期,以下简称《感》文)提出了一些疑问,本文根据笔者最近学习的一些心得,结合回答肖然先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阐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一、职业教育市场悄然兴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壁垒的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市场悄然地发展着。为此,有关人士与部门从理论与实践中都进行了一些探讨。如胡瑞文同志在…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王从先生文章说:“关于段和篇的教学,大纲提出,要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可说是语文教学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这里,王先生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教学大方向完全否定了,这实在有些武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