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第一首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句子,对于其中的“一去三十年”的诠解,历来存在着争议,大有令人莫衷一是之概。近检诸家著述,“三十年”有数说:一是宋代吴仁杰说。他认为:“太元癸卯,先生初仕为州祭酒,至乙巳去彭泽而归,才甲子一周,不应云三十年,当作‘一去十三年’。”(见《陶靖节先生手谱》)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第6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关于"琵琶声停欲语迟",课本注释有:"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对这个注释,杨为仁老师撰文《"迟"是"迟疑"的意思吗?》,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把‘迟’理解为‘迟疑’是错误的,应该当作‘缓慢’‘晚’来理解。"(《语文月刊》2019年第5期)对杨老师的分析和结论,笔者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下面不妨陈述之,与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课本将"欲语迟"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确是错误的。琵琶女在"水上"(江面上)的船  相似文献   

4.
正胡适的《我的母亲》(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简称"人教版",下同)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其中,"穈先生"的注释发生了两次变化。2002年12月第1版是:[穈(mén)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爱称"穈儿"。后来,课本修订改为[穈(méi)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昵称"穈儿"(2008年7月第3版)。这则注释有两个变化,其一是将"爱称"改  相似文献   

5.
(口格)(ge) “格”字是一个表示征询肯定、否定或可能的语气副词。例:你(口格)去看电影?意即:你去不去看电影?或:你去看电影吗?还是不去呢!你(口格)是病了?意即:你是不是病了?或:你病了吗?还是没病!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口语是比较多的。“(口格)”也写作“格”或“隔”。《容斋随笔》二:“乐天诗云:‘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元微之诗云:‘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格’与‘隔’二字义同,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三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一去三十年”,教材注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诗人于40 5年当江西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后辞官,挂印归田园,作《归园田居》。”将“一去三十年”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不当。要弄清“一去三十年”是什么意思,当先弄清“误落尘网中”指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尘网”指的是尘世、人世。此处的“尘网”是否也指“尘世”“人世”呢?诗人是否有从“少年”时代起即“误落”此“尘网”中的悲叹呢?他是怎样看待…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有一组《归园田居》,其第一首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因诗人从29岁初涉仕途、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而归田,时间恰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误。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若细细揣度,“十三年”之说泥痕凿凿,何及“三十年”更见陶令志节?这一首《归园田居》,起首六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若将“尘网”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对作者心灵的羁绊与束缚”,那么我们说这里就是…  相似文献   

9.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10.
《归园田居》诗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辞归的第二年写下的。组诗反映了园田躬耕的劳动生活与艰辛经历,抒写了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与悠然情状,是陶渊明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一去三十年”句争议颇大,涉及该诗主题等问题,爰陈管见,以就教方家。“一去三十年”句,有“一去十三年”之异。持前说者于“一去三十年”之后,尚有一条较为详尽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2.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这一精彩片段,有教材用来例说"写得有文采"之"用词贴切":"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紫红’修饰‘桑葚’,还有蝉的‘鸣’,黄蜂的‘伏’,叫天子的‘窜’,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让读者如临其境."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形容词、动词,无疑突出了事物是怎样的.但是,作者写得这么鲜明突出,我们就可以说"用词贴切"吗?如果贴切,又是怎么贴切的?能说"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就贴切吗?就"让读者如临其境"吗?就拿这里的色彩词来说,要是我们把"碧绿"与"紫红"换个地方,说"‘紫红’的菜畦""‘碧绿’的桑葚",也是有色的呀,能说贴切吗?又拿动词来说,"肥胖的黄蜂‘卧’在菜花上""云雀忽然从草丛间‘捱’到云霄里去了",也是有动有静的呀,能说贴切吗?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第2期《语文知识》载荆贵生同志《“败则为寇”,还是“败则为贼”?》一文,对鲁迅先生《文学和出汗》中“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中注释提出新的看法,结论指出:“对本国的造反者称为贼,对外国的入侵者称为寇,这是‘贼’和‘寇’的本质区别,因此不能以‘寇’代‘贼’。”查成语词典,“却不见有‘成则为  相似文献   

14.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重要的组诗。自从鲁迅先生把组诗中的“精卫衔微木”誉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人们便常把它与《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作品并尊为表现诗人“不屈的意志”的咏怀诗。如有一部文学史认为:“‘猛志固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一部影响广泛的陶渊明论著亦指出:“陶渊明‘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诗中借神仙荒怪之论,发其悲愤不平之  相似文献   

15.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困惑与思考 (一)理论分析.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有人曾给出这样的评论:"相对于原来的‘双基’而言,基本活动经验显得更为‘虚幻’,无论是理论内涵还是实际的培养策略都不易把握."[12] 这一评论并无不当之处,因为从理论的角度看,关于这一概念,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更为深入地去思考.  相似文献   

16.
石墨清风 《家长》2013,(Z1):22-24
家长和孩子开玩笑,要掌握好尺度,不光自己知道是玩笑,也要让孩子识别出来,彼此用温情和善意回应对方。一天,同事小张跟我说:"早上上学的路上,我问儿子‘:你们在学校是不是用温水洗手啊?’他拖着声音回答:‘不是,是冷水。’看着他伸着舌头坏笑的表情,我估计他说谎,又问‘:真的是冷水?’他还是笑着说‘:真的是冷水。‘’那我去问问老师。’  相似文献   

17.
(一)叶晨晖同志最初一次说:“《归去来辞》中所表现的是归隐的乐趣和欣喜。该文的序中说‘因事顺心’,是思想斗争获得胜利才写这篇辞的。”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第八十页) 请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说“倚南窗以寄傲”。它的意思是指做官的人向南坐,我回家了,也仍然倚南窗以寄托我的傲慢,看不起他们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陶渊明这种话是“快乐”的,“欣喜”的呢,还是“痛恨”的呢?我认为这是陶渊明极痛恨的话。  相似文献   

18.
<正>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乍看来,陶渊明自始至终无意于仕宦。《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暗示他归隐山林正是夙愿。  相似文献   

19.
闫德胜 《学语文》2014,(2):58-59
正1998年1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其第597页"闫"一词条注明:"‘闫’不是‘阎’的简化字。‘闫’和‘阎’是两个不同的姓。"2010年4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与上一部《字典》系同一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二版)。该词典第1509页,对"闫"一词条依然是这些字句的注释。我们对此颇有异议。近几年我们续修了我宗支《闫氏家谱》,查考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诗中对“三十年”的解释,历来颇有争议,注解较多,我认为,这些注解都有不妥之处。所以,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参考。 一.对“一去三十年”的注解举例 1.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注为:“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初做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