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人类文化和自然生态是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与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精神生态的失落。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后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危机。文章就这一点在三位男性人物盖茨比、汤姆和威尔逊身上的体现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中的高校稳定具有主体性、公共性、动态性和生态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新时期要维护和实现高校稳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改革,并建设良性的高校自然生态、高校经济生态、高校制度生态以及高校文化生态等。  相似文献   

3.
生态电视是使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分析、反映人类的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现状及问题,在人的意识深层嵌入生态文化指令,倡导生态化行为,引导人们正确地化解各种生态问题,追求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和谐与平衡的电视形态.本文主要分析生态电视的教育价值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恶化,男女婚姻的不幸以及人类精神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深谋远虑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文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学认为,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因此,生态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遭到破坏的外在的自然生态,更要关注人类失衡的内在的精神生态。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索了在道德日益没落的美国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文章将从尼采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和孩童来分析这部小说同名主人公的精神生态境况。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态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生态文学兴起、繁荣的时代背景:即愈演愈烈的自然生态危机和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上帝的疏离,使人类失却了精神家园,产生了精神危机;生态理念的广泛传播带来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达斡尔族作家生态写作的终极目的是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是要展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富有善良、宽容、博爱的人性之美,他们所创作的生态小说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层面,都表现出鲜明的生态责任感,增强了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当我们跨越21世纪的门槛之际,国际世界中出现了两套生态保护潮流,一是全球自然生态保护潮流,二是世界文化生态保护潮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我们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就会摧毁物质的家园;同样,我们如果再不努力保护文化生态,会毁灭精神家园。如果说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使地球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态教育就成为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使人本身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大疫情,引发了广大学者对疫情生态伦理问题的探讨。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特别是人与动物关系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从生态哲学而言,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失衡这一内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小说所揭示的精神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莫莱尔、格特鲁德、保罗、米丽亚姆、克莱拉这五个人物身上,他们在作品中皆以精神悲剧性角色出现。劳伦斯认为,文化修养的差异、支配与占有欲望、健全人格的缺失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变异是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根源所在,人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协调好社会人际关系,抛弃占有和支配欲望,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灵与肉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悲剧的发生,从而达到精神生态的平稳。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一部多层次主题的小说,许多学者用各种文艺批评理论解读了其主题.本着为<呼啸山庄>的研究添砖加瓦的目的,本文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对文明的批判,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生态平衡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梳理了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典籍《管子》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阐述了《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人类的启示和意义: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最负盛名的作品。故事中的孩童们因乘坐飞机失事,迫降到一座孤岛上之后,大肆破坏环境,导致岛上自然生态严重失衡。由于远离了道德和文明的约束,迫于生存的压力,孩子们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派别之争,形成了病态的社会形态。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社会生态的病态发展终将导致人类精神生态的畸形—被异化的人性,为了追逐权力,原本单纯的孩童们自相残杀,变成了嗜血的恶魔。从中可以管窥到戈尔丁深邃的生态观: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畸形的精神生态才能恢复正常,精神危机才可解除。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对于人类精神平衡的永恒崇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审美追求规约了薇拉.凯瑟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关怀,表达了她对物质至上的社会潮流的厌恶和回归传统拓荒者精神的向往。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正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思想。作品围绕着福瑞斯特上尉家的沼泽地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展开叙述,反映了美国西部拓荒一代没落的精神生态,进而指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态。小说自始至终贯穿了对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注,这种独特的生态视野使作品在时空的隧道中闪烁出绚丽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在他广为人知的作品《瓦尔登湖》中,对自然的描写处处渗透着一种深层生态学思想。其作品中的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和谐的整体。梭罗多次在文中质疑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权利。他平等地看待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人类作为自然中能动性最强的存在物,应该主动担当起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保护包括自己的物种在内的每个自然存在物,而不是滥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更是未来文明的母体,孕育未来文明的基因.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势必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理论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以吴桥杂技为个案,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探讨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生态道德是道德规范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范畴。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在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基础上,给与生态道德以现代的阐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知足知止,平等互利,为人类留一片诗意的柄居地。生态道德的建设,尤其要关注儿童。《走进帕米尔高原》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对童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