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女子的别称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是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在此作简要介绍。一、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二、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  相似文献   

2.
黄莉 《语文知识》2001,(7):10-11
翻开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常有“红颜”“红粉”“红袖”“红裙”等词语出现,例如”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了众多描写女子借助易装或沙场建功立业,或科场一举夺魁,或勇敢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而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作品,从中可以梳理出中国文学"女扮男装"母题的嬗变流程,并探寻其所揭示的反封建主题的演变与时代变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施浣纱是古时越地女子日常劳作的实景,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施浣纱的形象并非来自提供了西施题材原型的文献作品之中,而是直至南朝萧梁时代才出现。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到文学自觉时期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政治托寓色彩淡薄,转为玩赏性的实写以及追求飘逸清丽、虚幻绮美、颖悟旷达的特点,也是对我国"女子-水-情爱"模式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襁褓,本意指婴儿的被子,后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指女子十五岁,古代指已成年。及笄,古代男孩十五岁被看作成童;到了这个年龄就把头发盘成髻。后来就把“束发”作为成童的代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横塘"一词屡见于唐诗中。它在唐诗中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水塘、堤岸,具体的地名以及三国吴时的古迹"横塘",它还是古时女子住所的代称,男女之间产生恋情的隐语,送别离散场地的代名词。它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的代称,被广泛的应用于诗中,并对唐以及唐以后诗、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观念。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要求教师自身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出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揭示作品的历史意义,寻找古代文学作品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实现课内、课外的双向互动。古代文学教学要学生将"创新"观念与"求实"精神、"守正"学风结合起来,并打好与学科相关的各种基础,使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使其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8.
由于古代文学作品在内涵上的极大丰富和巨大的张力,对当代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涵盖的价值可以直接"为我所用"成为引导学生的重要价值内涵。因而我们必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在现代汉语中,"风骚"无疑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女子,形容女子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风骚"一直都是褒义词,指文采,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叫"独领风骚"。风骚一词来源于《诗经》、《楚辞》。"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是周代各个地区的民间歌谣的汇集;"骚"即是指屈原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就用来指代屈原的全部作品。《国风》是中  相似文献   

10.
嫦娥奔月神话暗含一种女弃男故事模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于各个朝代且有不同意义的阐释,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封建说教的产物转变为女子追求自由独立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11.
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文学现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文主要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形态为切入点,从文学作品产生的环境和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基础以及文化心理特征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形成"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分析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2.
“巾帼”一词常用于妇女的代称,尤其多用于形容女性中的强者和英雄,如“巾帼英雄”“巾帼豪杰”等. 为何用“巾帼”作为女子的代称呢?原来,巾帼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假髻,它是用金属做成框架,外裱黑色缯帛以代头发.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因只用于妇女,故引申为妇女的代称.唐代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中写道:“椎髻抛巾帼”.也就是说,南方女子头上光是梳个发髻,而不戴头巾和发饰.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是文化类专业必修课,属中国文化课课群。文章依据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体系中寻求合适的课程定位。文章基于对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三点教学策略:"文学史发展脉络——作品赏析——作家作品地位"三位一体的讲授策略;"移情"策略;将吟诵贯穿于教学的策略。以上三种教学策略均依托教学实践,可以帮助留学生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领悟中国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4.
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很早就进入了古代文学领域,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对桃进行了记载和表现。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中,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在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桃作为一种比较具有表现力的植物,被广大文人墨客应用于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倡导的是男尊女卑,对女性强调的是三从四德。封建经典《女诫)说:“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人卑而不高,弱而不强……盖女乃神道,以柔顺为主,卑弱者,女德之先务也。”在上述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大多被写成是美丽而柔弱的。这些作品赞颂的是女性的娴淑贤惠,安份守节。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男子的附庸。女子处于被遗弃、受凌辱的地位。也有一些作品写了女子的叛逆,但这些叛逆一般都有软弱性、妥协性和悲剧性。在上述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男强女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人物称代多种多样。以颜色称代,尤其是红、黄、青三色,颇引人注目。一、以红色称代 1.[红妆]指妇女的盛装,引申指人。《聊斋志异·西湖主》:“无何,红妆数辈,拥一女郎玉亭上坐。”此即指美女。 2.[红袖]指妇女的红色衣袖,由此借代艳装美女。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今烦红袖扶。”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倚江楼。” 3.[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实例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拟声的常见手法,对于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赋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重要文体,其作品的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不容忽视。但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赋和骈文的作品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批判缺认同的问题。充分认识赋和骈文作品的价值,探寻到合理的作品赏析方法,才能达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中了解当前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认知度、学生作品阅读数量、作品阅读与教学指导的关系、学习古代文学的收获及期待等实际情况,并对此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指导是走出古代文学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桂芹 《文教资料》2008,(20):214-215
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古代丈学作品是古代文学的基石.然而,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课堂突出文学作品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作品选修补充等几种方法来改善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