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肱二头肌在不同负荷及不同速度收缩时的肌电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肱二头肌进行快收缩(每秒钟一次的速度屈时)和慢收缩(每两秒种一次的速度屈肘)时的IEMG 在3种负荷中(5kg、10kg、15kg),无论是疲劳前还是疲劳后,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在3种负荷工作中,肱二头肌进行动力性收缩(5kg、10kg)至疲劳时,其IEMG 值较疲劳前明显增高;当负荷为15kg 时,IEMG 值疲劳后明显下降;在所有负荷到疲劳时MPF 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K+、H+与肌肉疲劳和肌电变化的关系,检测了同一批受试者200W和120W蹬功率车至疲劳前和运动后即刻、5min,10min、20min时,血K+、血PH值以及活动肌和非活动肌定量负荷等长收缩10s的EMG。结果表明,两次运动后血K+和AM-MPF、明显改变(P<0.001),二者高度负相关,并在20min时基本恢复。200W运动后20min内血PH值一直明显低于安静值(P<0.001),但在120W运动后无变化,并与肌电无相关关系。120W运动后20min内的IM-IEMG明显低于安静值(P<0.05)。结果表明,细胞外高K+是肌肉疲劳和AM-MPF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可能也是IM-IEMG下降的原因之一。H+不是疲劳形成的主在原因,并对肌电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体院体育系20名健康男生,在递增负荷的动力性练习中,个体无氧阈前后股外肌表面肌电图平均功率频率(MPF)及积分肌电图(IEMG)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1)在递增负荷的练习中,MPF先随负荷递增而上升(增多),而后出现向下(减少)的“拐点”,拐点出现时期与个体无氧阈时期大致相同,MPF所出现的拐点可作为无损测定个体无氧阈的指标。2)IEMG在递增负荷的练习中,一直是逐渐增长的,无非线性增长的拐点出现。反映了运动单位募集是逐步增长的过程,而且发现快、慢运动单位的募集都增加。  相似文献   

4.
对极限负荷斜蹲过程中,股外肌肌电信号特征的变化及针刺和静力牵张对其恢复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组斜蹲至力竭过程中,IEMG(积分肌电)随起蹲次数的增加面增加,MPF(平均功率频率)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在多组斜蹲至力竭过程中,等长段、克制段的MPF与工作能力达到70%~50%最大工作能力时,形成峰值,退让段则没有此变化;斜蹲时,股外肌IEMG在等长段最大,克制段次之,退让段最低;针刺和静力牵张腿在24及48h后的肌电各指标,同运动结束时相比显著降低,对照腿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等速向心及离心伸膝时股四头肌肌电和做功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0名大学生不同速度等速向心及离心伸膝时股四头肌做功及肌电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随着收缩速度加快,肌肉的输出功率增加,运动单位做功能力加强。另外,离心伸膝时肌肉所做的功、平均功率、最大力矩和最大力矩角度明显地大于向心收缩。收缩速度相同,向心收缩的IEMG明显大于离心收缩,而离心收缩的功与IEMG比值明显大于向心收缩。  相似文献   

6.
通过握力和表面肌电检测骨骼肌力量练习前后以及振动放松后的变化,评价振动放松促进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即时效果。8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上肢腕关节反复屈伸至无法继续完成动作,造成前臂运动性疲劳直至力竭。振动组采用Power Plate振动训练器进行放松,对照组自然恢复。振动放松方法为频率30 Hz,振幅2 mm,持续放松3 min,力量练习前后及振动放松后测试握力和掌长肌表面肌电,分析比较肌肉力量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值频率(MF)等变化。结果显示,力量练习后握力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掌长肌表面肌电iEMG出现明显升高(P0.01),MF和MPF出现明显下降(P0.05)。即时振动放松可以使得握力显著恢复(P0.01),掌长肌表面肌电iEMG显著性减小(P0.01),MF,MPF亦有所恢复,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采用连续3 min,频率为30 Hz,振幅为2 mm的即时振动放松可以使骨骼肌在发生运动性疲劳后电生理特性和力量得到明显恢复,有效缓解骨骼肌运动性疲劳,使骨骼肌力量恢复。  相似文献   

7.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能够测定肌纤维组成的无损指标。首先让受试者做两次最大用力等长伸膝,较大的作为最大等长收缩力量(MVC)。测定出腿围(C)和相对肌力(MVC/C)等指标。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记录股外肌表面肌电图(EMG)信号和积分肌电图(IEMG)信号。受试者股外肌的肌纤维组成用活检测定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肌电图功率谱平均功率频率(MPF)逐渐下降,IEMG 逐渐上升,股外肌FT%与MPF 的降低和IEMG 的上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肘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肘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收缩方式、不同运动速度、不同关节角度时力矩变化情况。为运动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实践提供参考,用BIODEX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测定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生物科学系9名男生肘关节屈、伸肌群静力和等速向心、等速离心不同运动速度的肌力。结果为:肘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矩与肌肉收缩方式的关系符合一般规律,即离心收缩大于静力收缩,静力收缩又大于向心收缩。肘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矩,在收缩速度为60°~120°/s范围内.无明显差异,可选为慢速测试速度。如测定快速肌力,速度至少提高到180°/s以上。肘关节屈/伸肌群力矩比率均值>1,即屈肌肌力大手伸肌肌力,但个体差异较大。并根据肘关节屈、伸肌群力矩、最大力矩与关节角度的关系,提出进行直立位屈肘力量练习时,可取肩关节屈曲10°~20°用的位置;进行伸肘肌群力量练习时,可采取直立位头后上举的抗阻练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拉长—缩短周期"运动中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后的疲劳、损伤状况和下肢髋、膝、踝关节的用力特征,为运动训练和预防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1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通过确立的疲劳运动模型进行力竭性"拉长—缩短周期"运动,通过测试肌电图、关节用力分布特征和关节力量的变化评价SSC过程中肌肉离心、向心收缩阶段的疲劳损伤特征。结果:1)SSC运动后,肌肉向心收缩期的能力迅速降低,运动后10 min左右恢复,在运动后2 d4、d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而离心阶段呈现出延迟性降低的特征。2)既定运动模型中,制动和爆发用力的蹲起阶段,膝关节承受的负荷最大。3)肌肉离心收缩后EMG和CK活性都呈现延迟性恢复的特征。结论:力竭性SSC运动中的离心收缩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延迟性疼痛,且肌肉疲劳后恢复较慢。肌肉在向心收缩阶段,没有出现的明显的延迟性肌肉疼痛和/或损伤。力竭性SSC运动中膝关节是承受负荷的主要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表现出对膝关节运动能力减弱的补偿性增长,共同构成下肢完成技术动作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棒球投手运动学与等速肌力参数间关联关系,并比较不同类型投手各类参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及三台高速摄像机获取相关参数。结果:( a)肩关节外、内旋峰力矩及屈、伸峰力矩两个比值高度相关,两者均与挥肘速度、棒球出手及触垒速度高度正相关;( b)与“非衡型”棒球投手相比,“均衡型”投手在许多关键参数上存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投球动作总时间、提膝时间、伸踏时间及动作加速时间显著变短;肘关节屈伸幅度、棒球出手等及触垒速度则显著增大;( c)挥肘速度与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存有显著正相关,而与投球动作总时间呈负相关;动作加速时间与肩关节最大外展角成负相关,却与躯干扭转角成正相关;( d)棒球出手及触垒速度均与肩关节最大外展角等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目前我国大学生优秀棒球投手与国外同级别投手相比,在众多运动学测试指标上存有显著差距,而投掷臂肌力发展不均衡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Salivary testosterone of sprinters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s be fore and after training sessions and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was measu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salivary testosterone of sprinte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large and medium training loads, and returned to original level after l2 hours. Salivary tesosterone of long distance runners increased after small loading volume, but significant1y decreased after 1arge and medium loading vo1ume, and returned to original level after 6 hours.Change of salivary testosterone of men in a day showed certain regularity, being high in the morning and low in the afternoon. The change of salivary testosterone observed in this study was caused by exercise.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髌骨软化症患者屈膝疼痛时股内肌和股外肌的肌电活动、膝关节X光轴位片以及伸膝等动力量测定,拟在探讨髌骨软化症患者髌骨疼痛、髌骨位置及股内肌机能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髌骨软化症患者股内肌张力相对较高,导致髌骨向内偏移、屈膝时疼痛。而点揉血海穴后股内肌张力下降,髌骨位置外移并恢复正常,屈膝疼痛缓解。因此认为髌骨软化患者屈膝疼痛与骸骨向内偏移有关。建议在运动训练中注意掌握正确的动作结构,屈膝旋转时应保持大小腿和足在同一平面的同步活动,使髌骨保持正常的活动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在体疗康复和力量训练中常用10RM(Repetition Maximum)。为能更快、更方便地找出10RM所需的重量,以北京体院46名(男24名,女24名)教师和学生为受试者,进行了负重屈肘和直臂外展的等张力量测试。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二元回归方程及扩展方程。为康复训练和力量练习提供了一个简易、快速的确定锻炼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体操运动员腰部竖脊肌疲劳过程中sEMG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负荷引起的体操运动员竖脊肌疲劳的肌电图情况,找出体操运动员腰部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图变化特征。对10名北京男子体操队运动员采用自身重量的竖脊肌动态运动负荷法,诱发腰部竖脊肌疲劳,动作频率为60次/分,试验持续时间为1分钟。得出结果为腰部竖脊肌sEMG信号的MPF时间序列曲线呈线性下降,AEMG时间序列曲线呈上升变化;大部分参与实验的运动员左、右竖脊肌的MPF斜率变化明显不一致。在1分钟的动态负荷运动后,腰部已出现明显的疲劳,且大部分体操运动员两侧的竖脊肌抗疲劳能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掷标枪运动员主要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澳大利亚KEYLINK公司生产的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男子标枪运动员肩、肘、髋关节肌肉力量进行等速向心测试,测试速度分别设定为60o/s,180o/s(肩120o/s)。测试的结果表明:屈伸肌由60o/s到120o/s或180o/s时,肩、肘屈伸肌和髋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减小,髋屈肌峰力矩、屈伸肌相对峰力矩增大;肩、髋屈伸比增大,肘屈伸比减小;屈肌快速力/绝对力比值大于伸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通过对优秀攀岩运动员左右肘关节正反两握法下的等速向心肌力及峰力矩角度的测试与分析,探讨肘关节屈伸肌群在攀岩竞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为科学安排专项训练及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测试结果表明: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屈伸峰力矩(PT)随测试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峰力矩屈伸比值随...  相似文献   

18.
Many str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imagery rehearsal to test psychoneuromascular theory,in which only adults or experienced athletes were taken as subjects. What about children who engage in athetictraining? Eighteen table tennis players of 8-11 years of age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tegrated EMG (IEMG) between baseline and imagery status. EEG test showed a different changing pattern during imagery compared with adults :EEG power ratio of 2HZ- 7. 9HZ in left and right occiputs and motor areas decreased,EEG power ratio of 11. 1HZ- 27HZ in left and rightmotor areas also decreased,while EEG power ratio of 8HZ-11HZ in all of four places and 1.11HZ-27HZ in both occiputs did not change. The correlation coeffcients botween IEMG and EEG power ratio of 8-11HZ inright occiput, 11.1-27HZ in left occiput,and 11.1 - 27HZ in right occiput were - 0. 88, -0.71 and 0. 65 respectively.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from ad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s and lateralization of brain.  相似文献   

19.
采用TBA荧光沉淀分析并结合临床观察,对138名优秀竞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课前后,冬训不同阶段;大负荷一周、二周、三周及主诉疲劳者的血清过氧化脂质、血尿素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方式大负荷后过氧化脂质和血尿素明显升高;运动员出现疲劳的程度不一;冬训中后期,机体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明显升高是造成器官受损和出现疲劳的重要因素,补充抗氧化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恢复手段;930型荧光光度计适用于过氧化脂质的测定。提示,过氧化脂质、血尿素的变化可做为疲劳出现、过度训练的一项生化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然高温环境下5 km越野跑对红细胞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了解自然高温环境下5 km越野跑对红细胞造成的影响.方法:抽取学员18名,随机分为室温组、高温组.室温组在室温28℃.湿度50%的环境下进行5 km越野跑;高温组在地面温度为40℃的环境下进行5 km越野跑.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 h,抽取5 ml肘静脉血m进行红细胞MDA含量和SOD活性的测量.结果:自然高温环境下进行5 km越野跑后,红细胞MDA含量较安静状态非常显著升高(p<0.01),运动后3 h下降显著下降至安静水平(p<0.05),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SOD活性较安静状态时显著下降(p<0.05),运动后3 h也基本恢复活性与安静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然高温环境下的5 km越野跑可能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红细胞氧化刺激损伤增加,氧化应激对红细胞的损伤作用可在运动后3 h消除.红细胞氧化损伤增加可能是自然高温环境中进行5 km越野跑,有氧耐力下降更快的原因之一.自然高温环境下训练更应重视训练后的恢复和抗氧化剂的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