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一位教师教授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师先是让学生观看了<乌鸦喝水>的录像片,然后介绍:"乌鸦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这些办法可以称之为'策略'."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引用率颇高的“创新思维”开发案例 :在《乌鸦喝水》的教学中 ,师问 :“同学们 ,乌鸦除了填石子能喝到水外 ,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喝到水?”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纷纷回答 :乌鸦可先在瓶子旁挖个坑 ,然后把瓶子推倒 ,水流进坑里 ,乌鸦就能喝到水了。乌鸦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吸到水。乌鸦可以先把瓶口盖上 ,然后把瓶子放倒 ,在上面砸一个洞 ,把嘴伸进去就能喝到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大加赞赏 :“你的想像真精彩!”“你的办法真棒!”“你很聪明!”真是这样吗?结合乌鸦的特点 ,我看学生的“办法”不见得比原文的办法更高明。教师…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引用率颇高的“创新思维”开发案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师问:“同学们,乌鸦除了填石子能喝到水外,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喝到水?”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纷纷回答:——乌鸦可以先在瓶子旁挖个坑,然后把瓶子推倒,让水流进坑里,这样乌鸦就能喝到水了。——乌鸦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吸到水。——乌鸦可以先把瓶口盖上,然后把瓶子放倒,在上面砸一个洞,把嘴伸进去就能喝到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大加赞赏:“你的想像真精彩!”“你的办法真棒!”“你很聪明!”真是这样吗?结合乌鸦的特点,我看学生的办法不见得比原文的办法更…  相似文献   

4.
听到一个案例说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问学生:“乌鸦嘴里的那块肉被狐狸骗走,她心里会想些什么?”有一男孩的发言与众不同:“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丛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随着哄堂大笑,教师愣了一下,说:“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笔者用了“列表法”。所谓“列表法”就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句正确辨认标准量、比较量和对应分率,然后列表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按表列式解答。通过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1,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人教版十一册第83页例4)先由学生读题,审清题意后,教师引导学生列表。通过右表中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列式为:2500×(1-35)。例2,某工厂去年产钢40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25%,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学生读懂题意后,由学生自己列表解答…  相似文献   

6.
小学一年级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大意是:一只乌鸦口渴了,要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它看见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也就喝着了水。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乌鸦聪明,在于它不能直接喝到水时,看见小石子能动脑筋,想出办法来,从而喝着了水。假如我们把学生比作乌鸦,知识比作水。学生要掌握知识,那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端盆“水”让“乌鸦”  相似文献   

7.
被狐狸骗走那块肉的那天晚上,乌鸦一夜都没睡觉,他在想着对付狐狸的办法。想呀想呀,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早上,乌鸦悄悄地飞出去,叼了一块肉给他的孩子作早餐。然后,乌鸦又飞出去叼了两块像肉的木块回到家里。“嗯,一切都准备好了。”乌鸦心想。这天,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乌鸦和家人用过早饭后,出来一看:“这么热的鬼天气,狐狸肯定要睡到中午才出来觅食。”于是,他叼着木块在洞口观察。果然不出乌鸦所料,中午,狐狸出洞去看看哪些东西能做他和家人的早饭———其实已经是午饭了。狐狸的鼻子刚一伸出洞,乌鸦便迅…  相似文献   

8.
1.古时候,在森林里,住着很多动物。一天来了一位仙人,他对动物们说:“谁认为自己长得难看,我可以帮你变美丽。”2.动物们听了,谁也不承认自己长得不好看。仙人问小猴,小猴忙说:“我长得很好看。”3.小猴指着乌鸦说:“你看乌鸦多黑呀,太难看了。”乌鸦很不高兴地说:“不黑,不黑,我的羽毛很漂亮。”  相似文献   

9.
1.古时候,在森林里,住着很多动物。一天来了一位仙人,他对动物们说:“谁认为自己长得难看,我可以帮你变美丽。”2.动物们听了,谁也不承认自己长得不好看。仙人问小猴,小猴忙说:“我长得很好看。”3.小猴指着乌鸦说:“你看乌鸦多黑呀,太难看了。”乌鸦很不高兴地说:“不黑,不黑,我的羽毛很漂亮。”  相似文献   

10.
赵挚 《湖南教育》2005,(18):19-19,22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光是一种时尚口号.它已内化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出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可喜景象,但在前进中。我们也有困惑: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是无奇不有:教《雷锋日记》一课.有的学生说“我不想当雷锋那样的‘傻子’”;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这只弧狸真会想办法.我想向它学一招”,面对学生的这些感受,教师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1.
自从乌鸦爷爷小时候巧用办法喝到瓶底的水之后,“乌鸦喝水”的故事传遍了各地,乌鸦爷爷被评为“智慧爷爷”。从此,乌鸦爷爷天天去各地的乌鸦学堂讲课,给乌鸦宝宝们传授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12.
例一: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课文第二节是这样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学生自主学习后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为啥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她?”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听了一节四年级数学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对于课本中的例题(苏教版第七册第66页,图略)"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华说,我买5本。小华用去多少元?"教师首先出示活动要求:根据情境图,先整理表格,再根据表格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2)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数学问题?(3)根据所求问题,找出需要的已知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一、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实证能力。2能有条理地叙述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3.知道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二、活动准备:互.(乌鸦喝构故事剪辑录音带。2.实验用具:水、小石子、小口瓶子两个、乌鸦头饰。三、活动过程:(-)听(乌鸦喝水)的录音故事。把原故事中“瓶子里有大半瓶水”一句改为“瓶子里有些水”。【改此一句,是g;起实验的夫绝之处,也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1听故事前,老师强调这个故事是出自一位大作家笔下。学生听后,教师提问,故事里面讲乌鸦喝到了水,乌鸦真的喝到了水吗?无疑之外激疑,打破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课堂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回答了乌鸦为什么会上当时,一个名叫齐明明的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以前我们学过的《乌鸦喝水》,说乌鸦爱动脑筋想办法,是聪明的乌鸦。可是今天咱们学的课文中,却说乌鸦爱听奉承话,乌鸦是不是变笨了?”学生们被齐明明这一问,都激起了好奇心,瞪大眼睛直盯着我。我当时也有点发愣,不过马上反应过来:“你提的问题很好。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乌鸦。第一只乌鸦爱动脑筋,所以喝到了水;第二只乌鸦呢?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学们,大家要向哪一只乌鸦学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16.
一、发表见解——追求“无忌”,偏离了原意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在评价学生答问时,不少教师更是亲切有加,一味以表扬为主,作出不痛不痒、不是不非、不明不白的评价。一位教师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总结全文时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生:乌鸦爱动脑筋,它想的办法挺巧妙。生:乌鸦很勤快,渴的时候到处找水喝。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生:乌鸦不…  相似文献   

17.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乌鸦喝水》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谢伯平《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获得成功。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所配图画,色彩鲜明,生动形象1.图画作者...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数学课本中代数部分是从有理数的运算开始的,然后是整式及其运算,对原教材中的“代数式”一章采用了“化整为零”的办法,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例如,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李华第一次用x元购买了单价是12元的股票,第二次用y元购买同种股票,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先作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头太大。”老师微微一愣,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马上又请另一位同学回答,学生说“:因为瓶口太小。”“对!”老师随即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同学的回答虽然离“谱”(教材),但并不算错。对于“乌鸦头伸不进瓶口”这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回答,既可说“乌鸦头太大”,也可说“瓶口太小”。当老师演示“乌鸦喝水”时,乌鸦(用纸剪成的)处于动态,瓶子处于静态,乌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加上演示用的瓶子的瓶口并不很小,所…  相似文献   

20.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