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他们良好适应校园生活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文化习俗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学习活动不适应、生涯发展不适应。朋辈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是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的媒介,它有助于增强学生归属感,加快融入校园生活,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朋辈辅导体系,促进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适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坏境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教师要首先主动适应学生,并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适应学校、适应社会。本文是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运用学校适应问卷对2 956名小五到高三的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生源地差异:女生在生理、人际适应方面好于男生,而在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不如男生;农村学生在生理适应方面显著好于城市学生,而在情绪、社会和生活适应方面均显著差于城市学生。2.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总体看,小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最好,高中生相对最差。3.家庭经济收入与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显著,家庭经济收入越高,适应状况越好。4.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学生学校适应状况最好,而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学生相对最差。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少年适应量表》调查仫佬族高中生适应状况及适应的特点。仫佬族高中生整体适应情况较好;接受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优于接受专制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接受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学生的学校适应优于接受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但与接受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优秀生和中等生的学校适应水平优于后进生;非留守学生的整体适应状况明显优于留守学生。  相似文献   

5.
搬迁学生的学校适应关乎其学业和身心健康,关注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为搬迁后续的教育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实证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人口学信息以及学校适应量表对贵州省某安置点学校整群抽样,得到有效数据741份,其中搬迁学生355名,非搬迁学生386份。研究发现搬迁学生与非搬迁学生整体学校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校适应存在搬迁与非搬迁、男女、年级和搬迁年限的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搬迁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高于非搬迁学生,搬迁女生的环境适应显著好于男生,初一年级搬迁学生学校适应水平高于初二搬迁学生,搬迁年限越久,搬迁学生的师生适应越好。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群体差异。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差异显著,女生的适应情况好于男生,汉族学生适应情况好于少数民族学生,不同家庭所在地的新生适应情况不同,来自大城市学生的适应情况最好,来自农村的学生适应情况最差。  相似文献   

7.
教学观是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具体把握,是教育者关于自身教与学生学两者关系的核心假设,集中反映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对象确立等重要方面。确立适应学生的教学与适应教学的学生相统一的现代中小学"双适应"教学观,关键在于教学适应学生发展,学生适应教学要求;具体做到学校教学服务学生未来发展,教学标准激励学生适应当前教学,最终突破传统的具体教学观认识,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8.
为考查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本研究采用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和《高一新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省章丘市五所普通高中547名高一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总体较好,常规适应表现最好,自我适应表现最差;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适应总分及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同学关系适应上要好于男生,男生在自我适应上好于女生;重点学校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非重点校的学生;非住校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好于住校生;学生对班级学习环境评价较高,其学校适应状况也较好;学习成绩为下游的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最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自编线上学习适应性问卷,调查学生线上学习的特点及适应情况,发现中小学生在线上学习方式适应、线上教学方式适应、居家学习环境适应三个维度上得分均超过3分(满分4分)。其中,男生在线上教学方式适应维度显著低于女生。不同学段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从整体来看,小学学段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最好,初中学段次之,高中学段最差。因此,学生对线上教育适应情况整体良好,但是不同性别、不同学段学生的适应情况呈显著差异,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更加适切的学习计划,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素质的适应维度上存在着年级差异。具体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三学生,初一学生水平最低。新疆汉、维、哈族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素质的适应维度上存在着民族差异。具体为小学五年级维族学生适应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和哈族学生;在初一和初二年级,适应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汉族学生、哈族学生、维族学生;在初三年级,适应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哈族学生、汉族学生、维族学生;在高中阶段,三个民族学生的适应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查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观察以及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职学生的人格适应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根据UPI测试和学习动机测试的结果,作者认为高职学生的人格适应情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种种不适应的问题。高职学生的人格适应不良表现可以归纳为三类:情绪调适不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2.
自我: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心理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自我因素又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心理基础。教育者要想帮助学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校生活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适应不良问题,应重点抓好对学生自我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针对中学与小学衔接阶段学生的适应问题,通过自行编制的预备年级学生学校压力源问卷,对学生的学校适应压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小衔接阶段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学习;男生的学校适应压力高于女生;入学前成绩比入学后成绩对学生的适应问题产生更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学校适应压力高于上海学生。  相似文献   

14.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应寄宿制学校的文化生活是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处理好寄宿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应性、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方面。从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适应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具体类型,并从文化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寄宿生校园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及教师的指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可以视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情绪状态的基础,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学生良好自我感受的源泉,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可以矫正学生的适应不良。对学业适应不良的指导重在通过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对同伴关系适应不良的指导重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而建立安全的校园环境则可以减少欺侮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最好的教育是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适应学生"是从学生个体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特长、兴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它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能力的进一步挖掘,有利于学生个性更加健康的张扬,有利于学生认识和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吴武典、庄明贞、黄玉贞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和自编的《脑瘫学生学校支持系统问卷》对小学阶段脑瘫学生学校适应、学校支持系统的现状进行调查,对脑瘫学生的学校适应现状、学校支持系统现状、学校适应与学校支持系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瘫学生学校适应与学校支持系统之间的多个维度都显著相关;脑瘫学生所获得的学校支持越高,其学校适应随之越好;脑瘫学生学校支持系统中环境支持、教师支持、同伴支持、考评支持能显著影响学校适应总体。  相似文献   

18.
张冬梅 《广西教育》2012,(19):109-110
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应将大语文观念落到实处,使学生适应中职语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实用语文操练,强化学生职业人意识,使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搭建多种语文活动平台,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是教育者实施调整教育行动的依据,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辅助个案访谈法,从内地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西藏文化传承、语言适应、自我适应五个方面展开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学校适应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存在不少适应问题,学校应提供适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满足西藏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师范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20.
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呈现一年级“憧憬”、二年级“迷茫”、三年级“消沉”与“觉醒”并存的年级特征;自然科学类学生学习适应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等经历有助于提升学生学校适应。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特征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方案,加强人际关系指导和身心健康教育,增加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及各项校园活动的机会,提升学生学校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