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桑文彬 《现代语文》2006,(11):112-112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相似文献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笑人齿映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内容庸俗低级。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象个狗洞大开着。”不应用它采教育儿童。“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作官,以  相似文献   

3.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如下片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相似文献   

5.
凡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都记得“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情景,可谓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念“上九潜龙勿用”。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窭大开”的……学堂里都是些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扯着喉咙地念,至于意思,恐怕未必都懂。念过一阵后,声音渐渐小了下来,最后只剩下老师很陶醉的读书声。这时孩子们便在下面偷着玩各自...  相似文献   

6.
“死记硬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几十年来一直被我们当作“注入式”而否定了,认为它是与我们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违背的。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反对机械记忆。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幅宣传画,上面画有鲁迅先生的头像和一条语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反对陈腐僵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写了当年儿童读书的情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  相似文献   

7.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相似文献   

8.
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的人大概不会忘记下面的情景:(先生)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果撇开他们所读的内容不论,那鼎沸的读书声以及先生投入的诵读的情境,还真很令人神往。“读书”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细细考究起来,它可以分出很多种类:从声音的有无看,读书可分为默读和有声…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家放开喉咙读”的书和先生自己“大声朗读”的书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比较难理解: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句见于《论语·述而》篇。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四书集注》是这样标点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2004,(7):39-39
1.《姓哈哈》里的歌词:“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后两句我小时候老听成:“河南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美国人脸上笑开颜。”让人纳闷了好些年……2.《信天游》里那句“大雁听过我的  相似文献   

11.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12.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13.
课本注释说:“府吏见丁宁,即‘见府吏丁宁’,受到府吏的嘱咐。”我认为本句不是有标志被动句,而是一般陈述句。“见”字是具有指代性的副词,在句中作动词“丁宁”的状语,在意念上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府吏见丁宁”实际上就是府吏丁宁我。这种用法在本诗中还有一例。即:“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既然这样肯收留我,[我]就盼望着你不久就来[接我回你处]。  相似文献   

14.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5.
每周一次的“小红花”评选活动又开始了。 教室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气氛非常热烈。这个说欢欢爱劳动,那个说冰冰肯动脑筋、爱发言……正当大家七嘴八舌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很响地说了一句:“胖胖爱吃大肥肉。”话音未落,小朋友们就“哄”地笑开了。胖胖小脸涨得通红,急忙分辨:“胡说,我不爱吃大肥肉。”见此情景,  相似文献   

16.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7.
<正>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王力《古人汉语》:生孩六月,“大意是:生下来六个月刚懂得笑的时候。孩,小儿笑。”(见修订本第三册第921页)我以为此说值得商榷。“生孩六月”应说成“生下‘我’才六月”。 “生孩六月”本是在相对于“慈父见背”中所表现出的一句具有人事背景意义的话。 作为这人事背景所反映出的“事”,“生孩六月”当不可能为“慈父见背”所处的一种肃穆气  相似文献   

18.
齐己拜郑谷据宋戴埴(音植)在《鼠璞》中引陶岳的《五代史补》载:郑谷在袁州,齐己带着自己的诗稿去向他请教。当郑谷看到《早梅》一诗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时说:“数枝’不妥,因有‘数枝开’就不能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开’岂不更妙?”齐己一听,极为叹服,连忙下跪,拜郑谷为“一字师”。张回拜齐己据《南唐野史》载:诗人张回写了一首寄远的诗中有这样两句:“蝉鬓雕将尽,虬髭白也无?”齐己一见,认为“白”字不妥,不如  相似文献   

19.
先看从近些年高考试题中选出的几个句子: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圯上有老父,衣褐。③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④孙权奄有江左,亢衡中州……”。⑤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⑦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句①中“直”见《唐雎不辱使命》“虽千里弗敢易,岂直五百里哉”;句②中“褐”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句③中“所”见《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十人所”;句④中“奄”见《赤壁之战》“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句⑤中“绝”见《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⑥中“曩”见《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句⑦中“次”见  相似文献   

20.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