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一、马礼逊时期:医药传教事业的开拓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  相似文献   

2.
马礼逊(1782-1834)是英国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英国重要的汉学家.他是新教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年经美国纽约到达广州,因清廷禁止传教,只得在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做译员.马礼逊早年在伦敦师从华侨学过初级汉语,到广州后受外交官多马·斯多东影响,继续悉心钻研汉语,水平益增.不仅能用汉语翻译<圣经>,还编撰了六卷本的<华英词典>,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设立印书馆,创立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他为汉语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不属于我国近代图书范围而又不能不谈的事有两件,一是报刊,一是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出版活动。后者从1815年马礼逊开始,一直到1950年广学会结束为止,百余年没有间断过,但以1842年——1895年在上海的世俗出版物为最重要。南京条约签订以前在澳门、广州一带,是为早期,数量不大。甲午战后我国的新式出版业日益发展,教会出版物的影响日益无足轻重,是为后期。自鸦片战争前开始,与我们有文化接触的基督教传教士已不是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派而是新教传教士了。他们是为资本主义寻  相似文献   

4.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北端,是登州(1376-1913年)府治所在地,素以"海市蜃楼"、"人间仙境"著称于世.曾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1858年6月中法、中英、中美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登州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改为烟台,随即传教士便登陆蓬莱聚居,办学传教.1873年9月1日,慕拉第女士被美国浸信会派到蓬莱,成为美国基督教组织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女性传教士.  相似文献   

5.
由于新教传教士的插手,鸦片战争结束时所订的江宁条约里规定解除基督教禁,在上海等五通商口岸和传教士当天可以来往的地区能够自由传教,新教的传教活动将成倍地扩大。适合这种要求,英国伦敦播道会在上海成立了专门的印刷机构,这就是墨海书馆。它的英文名称意译为“伦敦播道会上海印刷所”,任务自然是印刷包括《圣经》在内的宗教宣传品。它大约在1851年开始出版非宗教读物,所以把它放在太平天国出版活动之后来谈。  相似文献   

6.
外国传教士来华的初期,多集中于广州及澳门。由于禁止传教的命令,基督教书刊的出版活动,只限于南洋的华侨聚居地区。以后,禁令稍有松弛,广州澳门便成了现代化新闻事业在中国展开的第一站。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广州纪录报,创刊于一八二七年;第一本中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创刊于一八三三年。出版地点都在广州。西洋国家经海道到广州进行通商者,最早为葡萄牙(一五一四年),于一五五七年贿赂广东官吏,租借澳门。后来者如英国、法国、荷兰及美国商人,陆续获准在广州设立商馆,而清政府只许他们于贸易季节(每年五月至十月间)在广州居住,其余时间则要住在澳门。无形间,澳门成  相似文献   

7.
从新发现的有关马礼逊梁发传教档案看新教的传入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于1782年生于英国诺森伯兰,1798年加入长老会,1804年入伦敦传教会,并立志到海外传教。之后被选派来华传教。当时因为清康熙末年发生“礼仪之争”后严禁基督教传人,而垄断中国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也担心搭乘传教土而影响贸易,因此马礼逊不能直接来华,只能于1807年初先到纽约,然后搭乘美国货船辗转来华。马礼逊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9月8日到达广州,他是英国基督教新教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土,标志着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开始。来华后,他努力学习中文,仿效中国生活方式,并译汉名马礼逊。1809年起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任职达25年,同时行医传教。马礼逊于1816年及1834年先后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及驻华贸易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译员。1834年8月1日于广州病故。 梁发(1789——1854年),又称梁阿发,阿发,广东高明(今高鹤)人。梁发于1804年(嘉庆九年)至广州当雕版印刷工。自1810年起为马礼逊所雇,刻印《圣经》中译本。1815年4月被英教土米怜雇往马尼拉,在基督教印刷所工作。次年受洗入基督教。1819年回到家乡,著《救世录撮要略解》,遭清官府逮捕罚款。1823年12月,梁发在澳门被马礼逊派充宣教士,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人基督教会牧师,继承了马礼逊在广州的传教事业。据戈公振《中国  相似文献   

8.
龚颖 《大观周刊》2012,(3):32-32
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剧了对外扩张、叩开中国大门的步伐,基督教新教也试图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在当时清政府禁教的背景下,马礼逊作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译经办报、开办学校,同时也参加了政治活动,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开办医疗事业协助传教工作,尽管其初衷是为了服务于传教事业,但在近代东北历史发展进程中,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教会医院的创办及其传教活动 开办教会医院,是基督教在东北早期传教活动之一.1900年以前,在东北开展医疗传教活动的传教上来自爱尔兰长老会、苏格兰长老会和丹麦路德会三大差会.  相似文献   

10.
近代山东作为西方基督教新教差会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40多个新教差会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对近代山东的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研究近代山东基督教史之余,也对目前国内档案馆、图书馆所见所知的近  相似文献   

11.
近代山东作为西方基督教新教差会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40多个新教差会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对近代山东的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研究近代山东基督教史之余,也对目前国内档案馆、图书馆所见所知的近  相似文献   

12.
英国浸礼会属于基督教新教差会浸礼宗的分支,该会要求教徒必须受洗而得名.成立于1792年.1845年,英浸会总部派传教士哈德森、吉若姆来宁波传教,但10余年间发展不大,遂将教务转交英国圣公会.1861年,该会义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开辟山东教区.1952年,随着新中国成立,英国浸礼会撤出中国.本文将回顾英国浸礼会在华活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活动,以求管中窥豹,重新审视西方新教差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基督教入闽传教策略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唐、元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的不同差会曾三度传入福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使整个福建福音化,均采取了各不相同的传教策略。这些传教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教的成败,同时也对福建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基督教入闽的传教策略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并就其功过得失以及对福建的影响作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15.
裨治文(1801-1861),180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彻城,大学期间即有志于海外传教.裨治文是早期来华的最重要的新教福音传教士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传教上.他受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以下简称"美部会")派遣,于1830年到达广州,在那里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文化,以期为将来美国传教事业的扩展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人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入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逐步踏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历史一页国主义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通向中国的门户,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强迫中国人民接受耻辱的现实。列强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自由传教的特权,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外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的特权。西方传教士凭借特权纷纷深入中国内地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受罗马教廷指派于158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澳门、广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直至病逝于北京,时间长达28年。期间他习说汉语,完全以中国的方式生活,并利用渊博的学识开创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新局面,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北端,是登州(1376-1913年)府治所在地,素以“海市蜃楼”、“人间仙境”著称于世。曾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1858年6月中法、中英、中美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登州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改为烟台,随即传教士便登陆蓬莱聚居,办学传教。1873年9月1日,慕拉第女士被美国浸信会派到蓬莱,成为美国基督教组织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女性传教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