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圆的面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学习圆柱与圆锥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合理迁移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呢?怎样转化?在学生讨...  相似文献   

2.
1.鼓励大胆猜想,促进智力发展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到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各也是圆柱体各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庥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六单元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和圆锥”。现就怎样敦好这部分知识,谈点认识。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有关计算公式时,要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4.
“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发给实验材料:每组大小不一的空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各一个,适量沙子。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两个立体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直边图形和圆等平面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研究经验,对圆柱和圆锥的学习,学生能否意识到从哪些角度认识和研究这两个立体图形?对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学生能否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能否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学习规划?为此,我们以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为例,进行了单元规划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已有的图形研究经验,自主制订该单元的学习计划,  相似文献   

6.
<正>课前思考:“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编排主要是通过面的旋转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及掌握各部分的名称,感悟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认识立体图形积累了丰富的图形表象,并通过探究平面图形的特征积累了研究图形的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完全可以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迁移了解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但这样并不能形成圆柱与圆锥的空间观念。那么学生对圆柱与圆锥的认知起点在哪?我们对学情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1~10页“圆柱和圆锥”。设计意图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知识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会求这两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当生活中常见的像圆柱或圆锥一样的物体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有可能会萌发出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或体积的想法,有的甚至会说出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有关的实践活动,围绕“老师提供的纸质圆柱体、圆锥体的模型是怎样做成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这样自主式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发现和解决数学问…  相似文献   

8.
一提问的科学性。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即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在认识圆时,对于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教师在提问时就要强调“一种怎样的图形”。这“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映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后,在小结这两种图形的关系时,教师往往会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个令教师满意的回答。然而,稍一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教…  相似文献   

9.
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引导学生总结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开展“学习单”的研制与教学实践。现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听了两位教师教的“圆锥的体积”公开课。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 ,将已画好的三个圆锥图形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 ,而且是直圆锥。继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然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接着就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 ,并说明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然后 ,老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把沙子倒入等…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设计圆柱与圆锥的练习,让其更有层次性?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回顾关系教师依次呈现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如图1、图2),让学生先独立算一算它们的体积,同桌再相互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回顾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耀20页。【教学目标】员援在探究、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圆援利用旋转、平移、堆积等手段形成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促进数学思考。猿援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数学12册第26页介绍圆锥体积的推导方法。现在把其推导方法摘录如下: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我们先来做个实验。用厚纸做个空圆锥,再做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倒3次正好装满。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课本第十二册24、25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4.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方法。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任意一个圆柱和圆锥,若干沙子或水。教学过程:一、进入学…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应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掌握公式,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圆柱、圆锥形容器各一个,红色水若干,投影仪、投影片。学具:圆锥、圆柱形容器若干,小米若干。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想一想,圆柱的体积是怎样…  相似文献   

17.
一、认识圆锥。教师边画圆锥边标出它的顶点、底面和底面圆心,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圆锥有几条高?再边作指导边画出高。 二、理解等底等高。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请一个学生把它们的底合起来,问:它们底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回答后,再请一个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立放在讲台上,把一把尺搭放在圆柱的上底面和圆锥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几何形体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感知,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实物“搬”到课堂,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教学进一步得到优化。现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圆柱与圆锥”的思考谈几点认识。一、形成清晰表象,掌握基本概念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较多,除了圆柱、圆锥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外,还涉及侧面、底面、高和圆锥的顶点等问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感知的…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的认识,能熟练计算圆柱体积、表面积、侧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往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或倒沙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以旧引新,让学生主动感知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四省市编数学第十二册第10~11页例1。教学目标:①能说出圆锥的特征,识别圆锥形的物体;②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能指出圆锥的底面、顶点和高;③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教师先出示圆柱教具提问: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再出示圆锥教具让学生判断:这是圆柱体吗?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这节课上我们要学习的“圆锥体”。(板书课题) [评析:复习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征对圆锥作出判断,在学生渴望知道圆锥这一名称时,教师揭示课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