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2.
对于《史记》鸿门宴中的「斗卮酒」和「生彘肩」,历来解释不一。过去有人认为「斗」字是衍文。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文。上云「赐之卮酒」,下云「卮酒安足辞」,此非泛言可知。」(《史记订补》)也有人认为「生」字有问题。梁玉绳说:「生」字疑  相似文献   

3.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一条关于孔子读《易》的掌故,语出《史记》。该书的《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柔软的熟牛皮。中国古代的书籍是由刻了字的竹、木片串成的,以竹为质料的称「筒册」,用木为质料的叫「版牍」,然后  相似文献   

4.
「好」字趣谈四川仁寿县教研室廖建华「好」字之本意,美、善也。「好」字为何是「女」加「子」呢?细析之,甚是有趣,其由有四:其一,「女子性温柔,故女子为好」(引《康熙字典》)。女子天生好打扮,爱美之心胜于男,木兰从军归来也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皆...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6.
卖炭翁     
角度之一:对比手法白居易写《卖炭翁》之目的就是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鞭挞。因此,他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艰辛、悲惨,用一字概括,即「苦」。同时也没有忘记刻画一个「对立面」——宫使骄横拔扈的掠夺,也可用一字概括,即「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表现这对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各种选本,将「辅三秦」释为「以三秦为辅」、「以三秦为辅翼」、「拱卫三秦」、「以三秦为畿辅」等;将「城阙」释为长安。今年第一期《文学遗产》发表丘良任  相似文献   

8.
文章病院     
两个需要纠正的字丁学兰初中语文第三册《奇特的激光》一文有两个需要纠正的字。「扣板机」的「板」,应为「扳」。「板机」无法解释,「扳机」是枪上的机件,  相似文献   

9.
《芙蕖》中「群葩当令时」一句,课文注解中译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这样译联系后面的两个分句分析似觉不妥.全句译出如下:「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之前,在此之后,都是无人过问的时侯.」原句的主语不见了,而译句的第一分句只是一个介词结构,译句主语残缺,语句不通顺,意思不连贯.要译好这一句,需弄清「当令」二字的含意.课本注:「当令,适合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做”“干”“搞”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三个动词,它们都具有表达动作和行为的意义,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常常译为日语中的动词「する 」或「やる」.以中国作家莫言小说《蛙》中的例句为例,从中日语言对比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并讨论译为日语动词「する」和「やる」的两种情况,以期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的日语译法,更加准确地掌握日语动词「す为」「やる」的区别与用法.  相似文献   

12.
编者推荐:首段用「这是我生活、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家园」,确立全文思路——用「学习」之「象」载「心灵」之「意」,其所升华之意同所叙之事十分契合。但是,「生活」二字可删除,行文所叙三事——「《归去来兮辞》」「《呐喊》」和「抚平那早已翻皱了的页脚」——都是「学习」方面的。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6年高考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删除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句改为「我读我的小屋——「兰石轩」……」;后面行文依据新的首句微调;三件事中所载之「意」,有更鲜明的指向;标题改为「心在兰石轩」。  相似文献   

13.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讲读《天天做早操》时,首先出示「日」、「十」两张卡片,巩固旧知识。然后,又巧妙地运用了童话语言,他说:同学们来到操场上,伸开两臂,头顶上的日头说:「同学们起得早」。同学们想想这是个什么字?学生答:「早」。同学们伸开两臂,即为「十」,人头上顶着的日头,即「日」,两者合并,即为「早」。这里,教师运用童话语言巩固了「早」字。  相似文献   

14.
学贵有恒     
孔子对他的弟子提出的修养原则之一就是「有恒」论,这和「君子求诸己」是一脉相通的。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孔子感叹自己见不到圣人、善人这样第一等的人才,但是还想见到次一等的人才——有恒心求进步的人。虽然他们赶不上圣人、善人,但能够坚持如一而不中途而废;那种把没有说成有、把虚说成实、把少说成多的都是与「恒」相反的,真正做到持之以恒实在太难了。  相似文献   

15.
课文注释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并加注「何(以)……为」一是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我以为译成:「凭什么要攻打它呢?」更确切些。「何以……为」的形式,既不同于「何为」,与「何……为」也有差别。「何为」可译成「为什么(或干什么)」如「若何为生我家?」对译为:「你为什么生在我家  相似文献   

16.
在日语中与「来た」对应的、表示"将来"的场合,我们自然会用「来る」来表示.如在「田中をんは来る」中,无论田中什么时候来,即便用「今来る」也不表示现在时,表示的依然是「すぐ来る」将来时.但如果就此说日语中的「来る」的「る」表示将来时的话,那么在「山が見える」中则一般表示现在时,而在「もぅすぐ山が見える」中,又变成了表示将来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是不能以「る」(包括其它活用动词)来区别日语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因为日语中没有如英语"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表达形式,即日语中没有将来时.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日语为何没有将来时.  相似文献   

17.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从「十八般武艺」演化而来。「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南征录》中:「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从「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兵书多毁,传者无几,它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经无从查考。  相似文献   

18.
「三部曲」,它源于古希腊三部情节联贯的悲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总名为《俄瑞斯成斯》。又称「三联剧」。「三部曲」现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贯的文学作品。就我国现代文学作品而言,各类体裁的「三部曲」有如下几部。  相似文献   

19.
谈农村教育     
答朱瑞琰先生瑞琰先生;第二次手书,业已拜读,只因晓庄冬防吃紧,无暇执笔,以致迟迟未覆,实在是十分抱歉.先生垂问的几个问题都是很有意思的.我把这些问题仔细看了一下觉得先生的疑问都是集中在一个「做」字上面,这是当然的,因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所以必先把「做」字澈底的说明一番,然后其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语文试题是「死」中有「活」,「活」中有「死」,「死」得有理,「活」得有据;「死」「活」相济,相得益彰。例如,多年以来高考没有考默写了,而今年却考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