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严复作为中国"近代意义上译学开创者"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已经成为了百年来指导我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的核心是"目的论"。这一理论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将对比两种不同翻译理论的异同之处,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美国翻译研讨班受到新批评派文学理论的影响,分析了新批评派以作品为中心的本体论文学观和"意图谬误—感受谬误"等观点对翻译研讨班翻译思想与实践的启迪,指出了新批评派推动了翻译研讨班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不"信"的翻译,这与其"信"的原则相背离。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严复"信"的标准是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大因素操控的,其翻译活动是在三大因素操控下对原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5.
"信、达、雅"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关于翻译的标准。根据"信、达、雅"的理论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即"直译"和"意译"。本文将通过对《一座长桥》的两个英文译本在"直译"和"意译"方法上的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方面进行比较评析,来探讨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原则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国外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到国内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翻译学者在争论的同时,却一直忽视了源文本类型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以同时期的两位翻译学家——纽马克与王佐良的文本类型模式为例,重新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翻译学家对于文本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无论在国内外,无论在什么时期,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对文学翻译提出许多理论思想,对翻译的本质、标准、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论述。研究许溯冲的文学翻译思想,不仅对了解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能起到管窥之见,还能给文学翻译实践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曹明伦教授在其新作《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中首次以全景视角,界定并区分了"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以二元划分结束了对翻译目的之认识的多元化格局,廓清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对重新明确翻译的本质属性、界定译者的根本任务、规范译者的基本行为、保持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避免学科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摘取了《红楼梦》译本The Dream of Red Mansion第三回中三段译文进行了分析与评鉴,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遵循并运用“信、达、雅”翻译原则的。  相似文献   

12.
彭萍 《文教资料》2011,(17):27-29
截止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译论中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善"、"信"论,"道义"论(即译者的使命感),"救国"、"益群"论,"教化"、"功利"论。这些对伦理的关注与中国传统思想密不可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伦理关注及其思想渊源,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睿 《文教资料》2009,(9):39-40
自严复先生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以来,我国译界就从未停止过对此的争论。有人将其奉为圭臬,认为它言简意赅,客观全面;有人却认定它一无是处,将其部分甚至全面否定。本文以英汉诗歌自译为切入点,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信、达、雅",客观地权衡其利弊是非,肯定合理性,指出局限性。并基于对此翻译原则的讨论,提出切实有效补偏救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基于"合法边缘性参与"视角提升翻译新手翻译能力的策略是:组建虚拟实践共同体、创建翻译工作坊、促进人际性支持服务以形成共同价值规范。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表明,翻译能力并非是由教师灌输给翻译新手,而是隐含于与教师、专家、同伴以及情境产生互动的虚拟实践共同体中。翻译新手在翻译实践的相互协作中不断反思、重新认识自我、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努力把隐形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翻译能力,最终实现翻译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日文书籍和日本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书名与标题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如何让书名与标题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了翻译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在对日本书籍或文学作品书名与标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和书名翻译的基本理论——功能主义目的论进行介绍,并举例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改写或操纵被合法化了,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无限发挥,从而导致翻译的失真,翻译"异"的特性也随之丧失。本文通过明末清初传教士理雅各在翻译中国儒学经典中对"上帝""天"的处理揭示了中国儒学思想并非神学思想,并且"上帝""天"更不能与"God"、"Heaven"匹配,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偏颇,指出以文本为依据展开的作者与译者之间对话的主体间性研究才是解决翻译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自翻译伦理提出后,传统的翻译批评因满足于解释原文与译文差异的翻译研究逐步受到诟病,转而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翻译看成译者的一种再创造的选择性行为。以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宇文所安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再现伦理使译文变得"真"、"信";服务伦理体现翻译的功能性;交际伦理强调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基于规范伦理对翻译行为和文本提出了基本规范,让译文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18.
奈达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论著自传人中国译界之后,为中国翻译学术界开阔了视野,以全然不同于我国传统译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打破了“信,达,雅”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中国译学的内容。谭载喜教授在其专著《翻译学》中将奈达的翻译思想分成了三个不同的主要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也是其翻译思想成熟期的集中表现。它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事例,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翻译原则和思想。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堪称学术著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通过对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的两种译文《人生三愿》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分析与评鉴,探究了不同译者在“信、达、雅”理论观照下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认为,翻译可帮助创造出真正的中国现代白话文,主张译文必须忠于原文,且"信顺"统一的直译。他坚持用"绝对的白话"心装读者,不赞同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在翻译理论上的许多见解也有有失偏颇之处,但至今仍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