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系统研究习得的本质和过程,重点剖析母语、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个人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变量与第二语言习得结果的关系。该学科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对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这一理论的论述探究该理论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意义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因素是语言习得,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影响成人在第二语言学习时对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文化态度、社会距离,并产生文化定势、文化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范银华 《文教资料》2008,(32):55-56
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开始于上个世纪,而国内对外汉语界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本文将国外的文化智商理论引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从文化智商理论的提出,文化智商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以及文化智商如何进行测量评估等角度初步探讨了文化智商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欢 《教书育人》2006,(9):60-61
一、对基于功能主义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式的解读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常略作SLA)是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习得环境和习得规律以发展第二语言或英语能力的过程,期望由此得出的成果能有助于语言教学(J.Richards et al:1985)。由于作为表意工具的语言具有双重属性,即内在属性(指语言所具有的规则体系的形式结构)和外在属性(指以人际交流与沟通为目的的语言功能),所以出现了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式的不同取向(目前,对第二语言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学习者所学语言的本体特征、学习者外部因素、学习者内部机制和语言学习者自身)。  相似文献   

5.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是在自然情境下对第二语言习得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模式,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文化适应理论辅助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主要有以下途径:创设模拟情境,缩小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开展英语课程资源的文化学研究;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斯波尔斯基"第二语言学习通用理论"最伟大的意义是它事实上宣布了外语教学研究"方法论"的终结,在以"语言问题"为出发点的外语教学研究朝向以"学习问题"为出发点的外语学习研究发展中提出了以"学习者是否利用和怎样利用可以得到的学习机会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结果"的社会语言学习观,将社会文化条件引入了以心理语言学为主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8.
第二语言习得系统主要是研究习得的本质和过程,重点剖析母语语言输入、输出,个人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变量与第二语言习得结果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与输出对学习者最终所能达到的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选择输入材料,捕捉输入机会,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并积极创造轻松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更有效地输出,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文化移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移入概念最先是Schumann于1978年提出来的。他在观察第二语言习得情况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建构了“文化移入模式”,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和个人情感因素,并据此提出假设:文化移入程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成败。目前,我国语言教学界和文化学术界,对文化移入的概念有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本文从回顾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和发展状况入手,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如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和客观环境等因素。在结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语言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旨在全面认识和科学把握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讨论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几个因素: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语言标识,语言距离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语言教师可以用这些因素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从而避免负迁移的出现而增进正迁移,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尹平 《现代语文》2007,(10):96-98
一、引言 语言结构千差万别,语言的实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因而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也具有各自的特性.行为主义的语音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以前的语音习惯对第二语言语音的干扰,[1]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发音习惯搬到外语学习中,形成迁移.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者都认识到了母语知识对目的语习得的影响。学习外语不可能完全排除母语的影响和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作口头表达时会使他们联想到其母语发音习惯的特别口音,而进行书面表达时又常会使用一些借自母语的、不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特殊用法。同时,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外语学习者一般都具有相当的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母语知识,且习惯于母语思维,排除母语对外语学习者的影响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母语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成为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它指的是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中介语理论看英语语音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天津教育》2005,(1):55-55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在1972年提出了中介语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本文从中介语理论入手,分析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向标准英语语音过渡的中介语系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教学。  相似文献   

15.
获得语言就是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用能力只有在语言运用中才能获得 ,因此 ,第二语言的教学体系应当是以语言运用为轴心的教学体系。在所有类型的语言学习中 ,第一语言获得是最成功的。由于第二语言获得与第一语言获得具有相关性 ,所以 ,最大限度地借鉴儿童语言学习的经验 ,是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举措。当然 ,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与儿童的第一语言学习有很多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异 ,是以语言和文化迁移、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介入为特征的理性化。如何看待这种理性化 ,如何充分发挥这种理性化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其消极作用 ,是第二语言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精力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第二语言(即英语)习得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了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或认知才能;通用语法(universal grammar)理论;目标语言所处的社会状况;母语文化对学习者的影响;输入的信息。就上述影响,作者论述了其对语言学习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它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是后天习得而成的,而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正确处理与利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二语习得的两个主要研究目标是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发展过程,并解释学习者为什么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淑玲 《海外英语》2012,(18):256-257
近年来研究跨语言相似性对第三语言功能词产出影响的学者对第一、第二语言的作用持有不同看法。该文研究目的是验证跨语言相似性的权威研究者Ringbom的研究,他认为在第三语言功能词习得中,心理感知的是第二语言而不是第一语言。基于跨语言相似性理论,对维吾尔族学习者习得第三语言英语的跨语言影响做了研究:维吾尔族学习者习得第三语言英语介词在高水平组中主要受第二语言汉语影响,而不是第一语言影响;在低水平组中既受第二语言影响又受第一语言影响。而受前者影响远远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在时于语言学习的教学环境的研究和对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和学习方面的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任务的质量应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应用时应考虑的任务和目的以及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为重要标准.二语习得的理想环境非常复杂而且依赖语境,要建构一个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理想环境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