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阐释与重构>把当代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单元,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建立审视坐标,自觉地将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文学批评独特建构的历史感和逻辑性上说,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空白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所体现出的批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3.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十七年文学的专著,《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深刻的历史意识:表现在本书中,即中自觉地将一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有和作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坐标上加以审视,在其价值认定和审美评定上,紧密结合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自觉的思考,从而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此肖的空白点;其次,鲜明的主体意识:作者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又能超越历史而立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来建立自己的审视坐标,自觉地把十七年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进而作出富时代前沿的独特审美判断。将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时期或一个文学单元,从多方面来分析其成败得失,失体现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批评价值上说是超越时空的的。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学史的写作既要具有地方观念,又要具有全国的眼光和现代文化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地域文学史的写作体验语境和想象氛围,建立独有的地域文学史的写作策略,从而超越庸俗社会学观念,突破形式主义束缚,创造一种既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又有独特的审美个性的"文化诗学".在这种意义上看,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漓江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正是一部有着鲜明的历史意识和个性色彩的文学史著作.该书以民族性、现代性、当代性作为理论视角考察广西文学在新中国五十余年各个时期发展状况和历史轨迹,用一种整体关照精神整合广西五十年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广西当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全面深刻地把握,充分体现了文学史写作的历史意识、生态场域和审美阐释的完美合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地域文化的审美表达。淮河流域因长期的灾荒记忆而形成淮河文化“慢”的特质,全面而深刻影响到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书写的价值立场、叙事心态和审美形态,并使之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淮河文化相契合的“慢”的叙事特征。以安徽作家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文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既有其独具的民族和地域特性,又有跟共和国同步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从农耕民族的朴素美、和谐美,到加速进入工业化而被迫面对环境的制约而呼唤"生态美",这些审美特征和文化背景对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将提供借鉴和启迪.在审美日常化和大众化的美学环境下,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当代广西文学,以审美超越性特征探讨文化对经济的超前性问题,对促进和谐文化的建构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流变史中,繁富的地域文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定区域内作家个性的养成,同时也推动着我们民族的文学不断发展。荆楚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其精神内质不断得以拓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审美生成,尤其是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生产的显象层面加以审察,小说艺术都无一例外地是地域空间与本土文化、创作主体与观照对象、艺术观念与叙述技能相与结合的审美活体,只是这样的活体对置身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和地域文化的小说家而言,又会彰显出他所在空间的富于独特内涵的文化意向、艺术素养和美学路径,甚或是对小说细节的遴选。作为当代知名小说家的郁小萍便是如此。本文正是通过对她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显现出的这种特性和内质的研究,来探究作为地域小说的存在价值和在新时期小说幅面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域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淮河流域文化作为独特而异质性的地域文化,是淮河流域文学的精神家l决定了淮河流域文学在文本形态、叙述方式、审美风貌、地域特色、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质性特征。以皖籍作家许的小说叙事节奏为例,探讨淮河流域文化对这一流域文学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式与表现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到现当代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表现的内容也得到了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涵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审美阐释,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是对人类生活、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反映,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学在文化这一大背景中寻找自己的机遇与挑战,更努力在文化的变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在文学的发展中得以滋养和积淀,更在文学的创作中得以表述和体现。这种相互的作用关系,就使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了多维的文化价值。首先,从文学的视角看当代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格局;其次,从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选择及价值取向;最后,在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中,探讨其隐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审美日常化和大众化的美学环境下,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当代广西文学,以审美超越性特征解秘文化比经济的超前性问题,这对促进和谐文化的建构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区域文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之一是对明清文学的区域特色重视不够.今后,在明清区域文学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在流派意识、主题取向、文学主张、审美情趣、意象或意境或人物形象、文学渊源等多方面继续深化与开拓,而且应进一步强化区域文化与文学的交叉研究,努力把握不同区域文学流派或群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特征,以不同区域文学的特色以及作家的个性色彩来展示明清文学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更加充分地显示明清区域文学特定的历史价值、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构成中国文学的三维空间,从文学自身的特性来说,是应该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在正史篇章中提到台港文学,这一现象很值得深思。台港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同源支系,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得到体现,此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壮族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在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方面都有属于本民族所特有的内涵和特点。在当代文学教学中把壮族当代小说放到“民族审美”的多棱镜下进行观照,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探究,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彰显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独特的艺术光彩,显示出作家的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个性,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个别和一般的交融,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无疑为文学课程教学带来多样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席扬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41-249
“十七年”文学思潮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它一方面通过对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体现了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战争语境”中产生的审美理念。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的交替更移中——“文艺运动”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秩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运动”不仅是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形式,而且从“文艺运动”之间的“间歇”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节奏和主导趋向。在文学创作实践领域里。文艺思潮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提倡“写什么”、“怎么写”和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及其两个方面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以创造性学术姿态和宏阔的批评视野,解读世纪之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最新景观,重视和追求理论创新,从整体上把握新现实主义小说思潮脉动并确认其在当代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深入剖析其审美品格、理性主义、批判精神及其人情怀,在理论上对“反腐学”首次给予科学定性定位,使现实主义学理论得以深化与延展,为中国当代学史后续书写提供了可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艺道德建设面临现代技术对人们传统审美意识的消解 ,经济发展对文艺价值的渗透 ,外来文艺思想对传统文艺价值的弱化这样三个主要的问题 ,正视并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重塑文艺活动者的主体性 ,正确认识经济因素及现代传媒对文艺价值的影响 ,重新认识传统文艺道德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建构起符合于当代精神文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艺道德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是从外部因素着眼对电视文艺与社会文化,主体需求的关系的考察,这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立场与途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当代文化精神要求几个层面上,电视文艺的价值实现则是从电视文艺价值的内在品质角度,对其价值的多层面和多样性的考察,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的统一标志着电视文艺价值的社会化目标追求;审美娱乐,艺术创新,历史积累,文化传承是电视文艺价值的文化建构的意义体现,在价值的多层次中统统筹兼顾,在价值的多样性中融合汇通,是中国当代电视文艺实现价值追求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