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德育交往,是指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师生双方人格与情感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是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基础上德性共生的过程。师生德育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性主要有:一、交互主体性师生同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结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其基本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方都必须保持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如果说传统德育认同“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那么“交互主体性”则强调平等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因为交融了两种“主观性”,因而最复杂、最生动并永远处于德国现象学大师胡  相似文献   

2.
文喆 《宣武教育》2005,(11):45-46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在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有人还主张教师要从“权威”的位置上解脱下来,然而,却很少有人解说“平等”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彭从美 《成才之路》2009,(15):54-54
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双向交流,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英语课常常是一系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交际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没有师生间的教学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应善于运用交际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交际双方都是主体。交际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同样,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教师和学生两主体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教和学构成的交际活动是师生两主体相互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赵道年 《海南教育》2014,(24):93-94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社会层面的第二个价值取向为“平等”。平等是个令人向往的概念,是人的最基本权利,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平等教育是受教育者享有相等待遇,即接受教育的权利相同,享受教育的待遇公平和资源均等。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仔细分析,大家都清楚了“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对话”的主体是文本、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6.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又具有在知识地位上不平等的教与学的主体问关系;师生中公民主体间关系是教学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前提;在教与学的认知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又彼此被客体对象化。因而,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为双重主体而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师生间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和谐的“共同体”。因此说“,平等对话”将成为新时期学校班级管理的灵魂。一、平等对话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在班级中,为了将管理落实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交流,必须是心灵的平等对话。1.沟通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对话。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可见,教师信任学生是…  相似文献   

8.
一“、我们……”“平等”是“对话”的前提条件。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在下达活动指令时,把执行主体的“你们”(指学生)变为“我们”(还是指学生),就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表明师生的对话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过程。由此创设的对话情境,可促进师生双方的积极思考,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二“、你……”对话教学实现的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过分强调老师“言”、教参“说”;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最典型的表达就是…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的规定包含两个命题,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10.
理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新鲜,不但不新鲜,且十分陈旧,因为说话者自认为他的课堂讨论早就是一种对话。那么到底什么是对话,应该如何展开对话呢?首先,我们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对话。我…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才能把握住对学生的影响,构建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相濡以沫中明确自己的角色。一、师生交往在人格上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没有交流和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又会出现诸如课堂自由散漫、学生“无组织”等状态。互动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课堂教学问题而生发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变“教学主导”或“学习主体”的两极走向的单向主体性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还课堂以高效、鲜活的本色,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得以强化、多样而生动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13.
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什么是对话 ,用巴赫金的话说 ,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 ,肯定和补充关系 ,问和答的关系。”① 当然 ,这里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 ,也不是简单的问答 ,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 ,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原则。没有民主和平等 ,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流 ,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和平等包括知和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讲 ,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 ,并…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15.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即“交流信息”和“相互作用”。凡是交往都必须有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属于认识方面的信息有知识和经验等;属于情绪方面的信息有需要、愿望、态度等。交往还必须有双方心理上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交往的双方都是积极活动的主体。相对于一般的交往来说,师生交往有其独特之处。师生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教学交往,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交往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其功能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但由于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识、经验和情感上比学生较为丰富和成熟,而真正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处于较“主动”和“优越”地位的教师来说,对自身的要求必须高和严格,才能建立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堂文化是师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文化主体,数学课堂文化主要形成于这两个主体之间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儿童数学课堂文化是教师、儿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两个“对话”,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前者是语言学范畴的,即语言的对白、交流,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提问、对答、切磋、辩论,可称之为“教学对话”;后者是心理学方面的,即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心智与情感的交流,也就是师生与文本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没有用有声语言的直接交流,可称之为“阅读对话”。  相似文献   

18.
实施创新教育,造就大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构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教师是“内在情景”的指导者.教师  相似文献   

19.
刘维中 《湖南教育》2002,(24):42-43
探究性教学的理论支撑学生终生发展观念。教师教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为了明天,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的终生受用。教师的“教”不仅展示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平等的师生双主体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互相平等的主体,教师的导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满民主与自由的氛围,学生才会放开手脚问想问的问题,说想说的话,表达内心深处的观点,教师也才会在这种  相似文献   

20.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概括地说,它是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石.下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一、为什么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师生间的平等,是指教师与学生(或班主任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同等的人格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所以强调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这样的一种平等关系,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认识:第一,现代教育要求彻底摒弃封建教育思想残余,为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当然不乏真知灼见,比如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倡长者、师者“不耻下问”等等.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师生关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