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童话中往往蕴含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递着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儿童在童话世界里辨别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善恶是非,掌握基本的道德价值理念。后现代视域下的童话及其童话电影、动画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与解构,经历了"解构—重构"的过程,带来陌生化效果,赋予童话故事新的道德寓意。童话的陌生化使儿童与道德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以及善恶的概念和辨别善恶的能力。因而,需要审慎选择童话,从而丰富和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图式,提高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儿童德性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思想品德课是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专门课程。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研究儿童的品德心理。本文只限课堂教学范围,对儿童的品德心理谈点学习体会。一、防止产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指儿童对道德准则和意义的本质认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们都比较重视道德概念的讲授。但是,有不少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或无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道德概念理解的水平有明显差异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其现有知识经验还难以领会的道德要求,或不适当地采取强制的方式,伤害了儿童的  相似文献   

3.
个体掌握社会制定的道德①准则和道德原则,这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道德准则与道德原则的实质是,它们体现着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假如行动和行为表面上符合道德原则,但不是由社会的、别人的利益所激发,而是出于某种别的动机(如害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道德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行使,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道德。儿童期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基于儿童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自由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童话是儿童最自然的精神食粮,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借助童话故事、寓道德于游戏是基于儿童主体性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先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从详细地研究儿童玩弹子的游戏开始的。他对于儿童如何看待这个游戏和如何遵守游戏的规则做了认真的观察。初看起来,玩弹子的游戏似乎跟研究儿童道德没有什么关系。而从一般人对道德的直觉的定义也总是跟儿童的说谎、偷窃等等是相联系的,而与游戏是毫不相干的。但是,根据皮亚杰的论点,他认为道德的本质问题就是通常人们接受和遵守制约人的行为的规则系统的倾向性。社会的道德准则是逐渐形成起来的,每个人自己的道德概念不断对这些准则、规则等加以补充和使之完善,构成了道德系统。如果做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就会发现支配弹子游戏的规则构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是以掌握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为前提的。个人道德教育的最高水平,表现在对行为的外部要求和内部准则的定向能力上,而且这种定向能力应该是与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他不仅掌握了道德知识,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按照这些知识去行动。在受过道德教育的人身上,形成了稳定的道德动机,这种道德动机激发他们表现出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而行为实践,正是促进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所谓行为实践,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行为实践的实施原则是:根据思品课教材的内容,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从儿童身边的小事抓起,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实施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道德评价是道德知识的应用,即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而道德评价能力则是道德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道德评价的研究不仅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教育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盲童,作为特殊儿童,他们的道德评价有何特点,他们与正常儿童的道德评价有何  相似文献   

9.
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标准的掌握和道德行为的巩固都与父母的强化有很大关系;及时地、准确地、恰如其分地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有利于儿童行为、品德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正确评价自己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基础上发展的又一个较高的阶段。因为道德认识的形成是由道德概念和道德评价组成的。 婴儿期的道德评价水平还只是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开始只是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后才开始掌握了“我”这个代名词。在掌握了这个“我”字概念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也就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逐渐学会了评价别人和自己。首先是跟成年人学习对其他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然后是儿童自我评价。 到了幼儿时期,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逐渐增强,自我意识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生活中逐步学会了按成人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凡是成年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他们也认为是正确的行为,反之便认为是“不好”的行为。这种初步的“好”与“不好”的道德评价水平,儿童在幼儿期开始具备了。但这种评价往往只是对别人,很少对自己能够做出对与错的评价,这也反映了幼儿期的儿童道德评价的特点。总的说,幼儿的道德评价的特点是,从最初的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在整个幼儿期间,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很差的,需要成人的积极帮助和引导。 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到了  相似文献   

11.
成人眼中的儿童——5—8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的调查与思考张博王乃正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特征,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包括儿童的道...  相似文献   

12.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因此,品德必然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熏陶下逐步形成的,而父母、老师和长辈便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儿童最先形成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从而确定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然后发展成为行为习惯和道德意志。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就要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完成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菲兰安·古西·帕莉在谈到幼儿道德准则教育时说:“游戏是其关键所在。”她认为,通过游戏,几乎每一个关于公平和友谊的抽象概念,都可以形象生动地获得解释,从而易为儿童接受。一个有见地的教师要学会并善于组织游戏,同时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地对幼儿进行与人融洽相处、大家互助互爱等方面的教育。游戏是幼儿道德准则教育赖以有效进行的关键途  相似文献   

14.
国民道德是国民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转化而成的个体道德素质,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批判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与法律相衔接并部分重叠。法律是最基本的国民道德,国民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最高的道德理想和部分的道德现实,宪法规定的“五爱”才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国民道德有学业道德、恋爱与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四种基本类型。国民道德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克服夸夸其谈之弊;抓紧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以“做官”为业的干部道德教育;抓紧伦理制度建设,建立道德准则的检查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或准则,它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尺度。儿童期是儿童产生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并形成最初个性倾向的时期。儿童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具体形象的感染,养成各种习惯,因此,儿童期是实施教育的良好时期。道德来自生活,道德发展依赖个体成熟及化塑造,儿童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活动而获得。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 问题的提出 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人对自己行为的好坏进行评价叫做自我道德评价。一个人经常去进行道德评价,不仅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行为与辨别善恶的能力,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会和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道德评价在促使人们形成道德信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8.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个体发展自身的方式。儿童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社会技能和杜会道德准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逐渐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最终成为社会的人。 同伴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儿童塑造个性,约束社会行为,形成社会价值观和态度,是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因。研究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道德失调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下,当其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与道德准则产生矛盾时所体验到的不舒适的、负性情绪的过程。损人情境是一种道德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做出了违背道德准则的不道德行为,个体也会因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相悖而体验到消极情绪,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20.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在全国中小学投入使用后,教师只有认真研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才能弄清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解读与教学呢?从教材整体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一方面以纪律、规则为主要内容进行法治意识教育,发展儿童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与个体生活中的道德;另一方面,教材以培养学生从小懂法守法,具有法治精神、法治素养等准则,倡导儿童在生活中自律自制、尊重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