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自我接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本文从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角度,探析了自我接纳的起点、途径、机制、特性等,并进一步提出增进自我接纳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建平 《高教探索》2006,40(4):87-89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目前存在着把教师发展放在整体社会结构中进行分析的社会学取向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学取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认识、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专业自我、专业理想、职业体验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以研究和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价值为取向,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而朋辈心理辅导着眼于学生的积极发展、助人自助,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朋辈心理辅导的活动理念和方式都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体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职业认同成为西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职业认同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以下三种基本观点:职业认同是个体全部自我认同的组成部分;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表现,包括职业个性理论和主体性理论;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和运用过程,包括自我概念理论、框定与折衷理论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为判断生涯指导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析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内部先后生发出驱力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等理论模式。几种理论模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自我并挖掘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自我心理学将自我的适应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自我的功能。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自我、伊底及超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自体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自体上,把自体看做是包含自我、伊底和超我在内的统摄性动力结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研究与探索,既深化了对人的自身本质的看法,也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我概念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对自我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詹姆士。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具有研究取向多元化、注重自我和心理健康关系、重视自我功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我,在西方心理学界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詹姆斯(1910)和苏利文(1953)都把他们对自我的重视当作其人格理论的中心特征。其他人格理论家,如阿德勒,荣格、艾里克森、霍尼和一些存在主义者、美国的人本主义者都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人格的一个关键成分。正由于“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它的研究已渗透到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成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关人类自我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职业生涯研究形成了发展取向(阶段模型)、叙事取向(自传模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动态取向(动态模型)三种理论取向及其研究范式.发展取向的研究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随年龄和教龄增长呈现线性的阶段特征;动态取向的研究则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表现复杂,呈非线性的动态生涯轨迹;叙事取向的研究则更加关注教师个体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析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共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学取向。这三种研究取向都不能单独说明认知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生态学研究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作为功能系统的自我: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自我”的研究,是近年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热门课题。对自我概念纷纭复杂的理解,原因在于自我概念是一种伸缩自如的概念群。自我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对自我内含的研究取向,另一是对自我功能的研究取向,其中对自我功能的研究更为重要。实验研究表明:自我有区分、校正、整合和监控四种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型人格可以帮助个体更容易取得成功,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有利于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基于这一点积极心理学提出运用积极型人格理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型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2.
个体心理学是一个理论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个体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分为"生活中的三种联系""自卑与补偿""追求优越""社群兴趣""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这六个部分。但是这六个部分并非彼此毫无关联,相反它们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彼此交叉,共同构成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通过对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解构和分析,对深入理解并全面把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活动理念】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学家Kristin Neff提出了自我关怀的概念。自我关怀是一种积极友善的自我态度,具体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够善待、接纳自身的缺点和不完美,以一种包容、不批判的态度来面对自己。自我友善是自我关怀的一个核心维度,指的是个体在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时充满爱意和宽容,持以友善、理解和鼓励的态度,而非严厉地自我苛责。高自我友善的个体,会采用包容、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为研究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野和新的研究取向。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对心理学产生的影响,使我们获得了思考谋求心理学的价值取向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但是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基本观点也大相径庭。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话语范畴,而不是一种精神实在。后现代主义也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一种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以及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自我概念,关系到个体对"我是什么人以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与定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建构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化、社会交往和对话活动,把外部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内部的主体观念的一种主动过程。因此,青少年道德认同感的形成要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人格特征和自我价值观,以及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行与知的分离,这使得处于人格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着严重的道德认同危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首先要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大力提倡主流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延迟满足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概念,作为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它反映了个体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这种心理现象与个体的认知、人格和未来的各种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延迟满足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学业延迟满足着眼于学习环境中个体的延迟满足状况.通过研究在学习环境中个体的延迟满足表现,进而为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了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但是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基本观点也大相径庭.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话语范畴,而不是一种精神实在.后现代主义也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一种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化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心理学取向,其兴起的背景:主流心理学的困境、非主流心理学的启发、后现代思潮的反思.文化心理学是把文化纳入心理学,将人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研究文化和心理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方法有现象学、释义学和民族志方法.同时,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理论、每一个流派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心理隐喻经历了由物到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个体到社会的历史变迁,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转移、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取向的更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