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基本法确认出版自由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可是,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却是施行“管制”+“侵犯”的行政管理模式,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进取”到公民自由权的范畴,致使公民的出版自由变迁为出版不自由.由此可见,公民的基本权利仅有基本法的确认是不够的,应警惕行政权的滥用并构建有效的制约体制,以便形成行政权对基本权利的良性效力.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包括信教自由、择教自由、举行宗教仪式自由、宗教出版自由、宗教集会自由、宗教结社自由、传教自由、宗教捐赠自由和接受宗教资助自由以及宗教营销自由等九个方面内容。公民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正确地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  相似文献   

3.
民初报律风波是由人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在新闻立法上的不同观点引起的.报人从人权思想出发,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制定报律即是对言论出版自由的侵犯,主张新闻不立法.政府从人民主权思想出发,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种公民权利,为了保证这种权利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要对其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9日签署第594号国务院令,公布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共9章74条,旨在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保障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1、某些方面法律还是空白或涉及较少。近年来经济和民的立法较多,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却较少。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学术研究与文化活动自由,舆论监督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批评、检举、控告权利等专项立法几乎没有。这也使得我国在扼制腐败,监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其它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根据宪法精神,著作权是作为我国公民和法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而被确认和保护的。对著作权的的保护,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创作积极性,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表达自由是资产阶级自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表达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是指公民依照宪法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合称,包括公民有通过口头、书面或音像设备发表关于事实的观点或关于历史的、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或道德的观点的自由。表达自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体系中最基本的自由。在资产阶级的理论家看来,表达自由一面与精神(信仰、思想)自由相连,另一面与其他政治权利(请愿权、集会权、结社权)相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错综复杂,理论内容相互交织.自由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强调以“自由”的方式培养理性自由的公民;公民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强调培育公民如何“自由”地选择和追求一种善好的生活.作为自由人的公民,是两种教育理念在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再次融合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9.
伴着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滥用新闻自由而导致的新闻侵利侵权事件也随之而生。这就要求各国不仅应该在新闻界外部制定各种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约束(即他律),而且也应在新闻界内部制定各种工作准则和道德规范予以规制(即自律)。正如法国《人权宣言》所言:“公民在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同时,必须在法律的限制内承担滥用自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一、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具有必然性言论自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而广义的言论自由还包括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在现代宪政国家和地区,言论自由属于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35条将言论自由作为基本权利予以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11.
民办职业教育在民办职业学校属性、责任和办学行为规范,教师身份认同和待遇的落实,招生区域和政策的限制,资金困难等困境都亟待破解。近十年来,国家和地方陆续颁布了许多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民办职业教育国民待遇,加快民办职业教育立法等,对破解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困境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自由和隐私权是西方标榜的两种民主形式,也是公民的两种基本权利.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时常有新闻自由侵犯隐私权,或隐私权妨碍新闻自由的事件发生.BBC已故知名主持人萨维尔性侵事件和默多克集团《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中涉及到的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及事发后的应对方法,对中国规范媒体行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刑法是直接以限制或者剥夺公民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的法律,因此刑法的行使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一经提出,就被上升为宪法的高度,在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原则中予以确认。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必须明确,“不明确即无效”。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法中的口袋条款没有明确性,违背人权保障的宪政精义。  相似文献   

14.
所谓实践自由,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实践经验活动中要求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先验自由。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的先验自由和作为其内容方面的经验自由。前者指虽然人受自然因的限制,但其意志仍然具有一种独立自主地开启一个因果序列的本性和能力,它是人之所思所做的无原因的原因,即自由因;后者指先验的意志自由在经验世界中的外化和实现。马克思的实践自由之新闻出版自由是二者的一个统一体。这一实践自由尤其蕴涵在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文献中,三个文献无不彰显和放射着新闻出版自由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发[1982]19号文件是我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纲领性文件。82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宗教政策和方针,要求努力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新闻法制建设过程中有三种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它们是自由观点、优先地位观点和平衡观点。章士钊认为,要保护新闻自由就应取消报律,新闻不立法。赞成新闻立法者意见不一,限制多一些还是保护多一些是分歧所在。限制新闻自由成为权力者立法的不二选择。虽然持优先地位观点者并没有真正颁布一部可以施行的新闻单行法,但是他们所持的观点——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要多一些是清末民初新闻立法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影响着人们对"新闻自由"的态度。中国人对"新闻自由"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49年以前,马星野出版的《新闻自由论》是这种认识的结晶;1988年,中国新闻学会出版的《新闻自由论集》成为20世纪8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在新闻界的理论结晶;网络时代,"新闻自由"以业界多彩和学界冷清的悖论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左与右"的传统区分可能还是理解"新闻自由"的有效维度。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反对政府钳制言论,提出报刊昌言时弊,指斥政府的出版自由观,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出版自由。其出版自由观形成的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各类政治思潮的影响。而他将争取出版自由服从于政治斗争的目的、一味反对报律,加之其在个别观点上存在的前后出入和自相矛盾,则是其出版自由观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9.
侵害人格权、著作权和经济性权利是新闻采访中常见的侵权纠纷,主要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上级部门协调和诉讼程序解决。媒体应坚持新闻的真实,同时需专门新闻立法,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