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材与学情分析卞强"平行与相交"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  相似文献   

2.
唐琴珠 《学周刊C版》2010,(11):155-155
一、背景分析 “平行与相交”在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第二部分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本单元的教学重心最终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个特殊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两个知识点的教学上。这样的安排,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越来越彰显出两个弊端。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七册“平行与相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4.
“认识平行”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认识“平行线”,教材联系生活情境,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不相交,再由两条直线不相交,理解“平行”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第二道例题是教学画平行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出画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方法。镇江市孙敏娟老师和赣榆县武传刚等老师的两篇“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都准确理解了教材例题的编排意图,制订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并能基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平行线"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教材这样编排: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再学会画平行线.教材中这样对"平行"下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所以本节课,"认识平行线"是教学重点之一,而理解"同一平面内"则是难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介绍] 日前,笔者有幸听了崔文清老师在青岛市教学能手初评中的一堂公开课"平行与相交".本节课崔老师巧妙地设置了"马小虎学设计"的情景串,利用电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在教师充满激情的引导下和学生高涨的探究学习中进行,效果很好.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平行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初步了解平行线的特征;理解互相垂直,认识垂线和垂足,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垂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垂直现象;3)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欣赏平行与相交的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四、关于“角”与“平行和相交”本册教材在直观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和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继续认识角。学习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学习周角、平角的概念以及它们与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学习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在“平行和相交”单元,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上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材在编写时主要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相似文献   

9.
本学期,我尝试将本单元的起始概念课垂直和平行与画垂线和平行线进行教材重组整合,设计专题研究垂直和垂线与平行和平行线。这样处理我觉得有以下—些优势:(1)学生的体验强烈,有利于经历过程理念的落实。(2)使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最终达到两个基本概念的融合。(3)垂直和垂线的深刻认识能为学生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提供另—个探究切入的手段,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同一个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情况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分析 平行线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以后学习的直线与直线间的一种位置关系,是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教材从路灯架、跑道和高压电线架等现实场景中抽象出平面上不重合的两条直线,通过观察、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位置关系,并依据两条直线不相交,建立起直线互相平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2.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4.
1教学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主要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图形”所要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及平移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平行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理解平行线,应注意如下四点:(1)“在同一平面内”是定义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空间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的特征;(3)通常所说的线段、射线平行,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通常用“∥”表示平行.如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可表示为AB∥CD.3.平行线的画法(1)借助于方格纸画平行线(方格纸上所有的横线互相平行,所有的竖线互相平行);(2)借助于三角尺画平行线.4.平行线…  相似文献   

16.
冯桂群 《教育科学论坛》2009,(12):31-32,33,34
●教学分析 《认识平行》一课,是苏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是认识和画平行线,学习难点是理解“同一平面内”的含义,区分平行线与平行的线段,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39~4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1郾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图1,AB与CD平行,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2)今后遇到射线、线段平行时,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2郾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二者必居其一.3郾平行线公理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注意:(1)此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若经过已知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就与已知直…  相似文献   

19.
垂线和平行线的教学,是在直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研究两条直线的两种重要位置关系,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其他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在同一平面内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相交或者平行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时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时没有公共点,垂直则是相交的特殊形式。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观念,对这部分知识不易理解。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实验,让他们观察、动手、动  相似文献   

20.
垂线、平行线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但有学生质疑:“我认为黑板的长边和短边并不互相垂直,虽然它们相交成直角,但黑板的长边和短边不是直线,因为书本上的定义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这位学生的分析深深地震撼了我,引起了我的思索,我认为他言之有理,教材中的知识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揭示垂线的定义后,接着举了几个例子,如黑板的长边和短边是互相垂直的,课桌面、书本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因此,我认为垂线的概念可以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