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皖籍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再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以至抗战文艺运动,皖籍作家在每个历史的重要关口和转折阶段,提出一种文学口号和理论主张,并努力加以实践,显示了开一代文学之风的先锋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皖籍作家在创作上的深入探索和对艺术个性的追求,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民族化的进程。皖籍作家的理论倡导和文学创作,连贯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30年,若以时间的顺序排列起来,似可组合一部由“皖军”谱写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相似文献   

2.
晚唐时期,在宣州和池州出现了众多文人,人们称呼其中的张乔、许棠、张蠙和周繇为"九华四俊",他们在唐代皖籍作家中创作成就最为突出。无论在人生经历,还是在创作主题与艺术风格上,他们都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选择其中突出的特征加以分析,也许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与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地域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淮河流域文化作为独特而异质性的地域文化,是淮河流域文学的精神家l决定了淮河流域文学在文本形态、叙述方式、审美风貌、地域特色、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质性特征。以皖籍作家许的小说叙事节奏为例,探讨淮河流域文化对这一流域文学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式与表现等。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变迁中。“大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特点,同时也就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富有特色的朴茂粗犷的“大洼文化”。置于燕赵文化圈内的大洼文化深受燕赵之风熏染,形成与燕赵文化内核同质同构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鲜明的体现着燕赵风骨。独特的“大洼文化”是“大洼文学”形成的生活源泉,“大洼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诗性品格。“大洼文学”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继“荷花淀派”文学和“大运河文学”之后,沦州文学板块乃至整个河北文学板块中的重要一支。随着黄骅经济的发展,作家作品的不断成熟,“大洼文学”在逐步走向繁盛。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日子,网络博客上骤起一场口水大战——姑且称之为“博战”。这场“博战”发端于一篇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文学评论家白烨。文中白烨对“80后”作家作了整体性的评判:“从文学的角度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还说,“80后”作者的作品尽管进入了市场,但他们不具备成为成熟作家的条件,因此他还够不上资格进入文坛云云。这篇评论刊布于白烨的博客上之后,迅即激起反弹,“80后”作家韩寒在博客…  相似文献   

6.
有人将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坛作家,划分为三大群体:留学生作家群,校园作家群和城市青年作家群。其中以执文坛牛耳的留学生作家群最为活跃。事实上,近代留学生作家的历史轨迹可以追溯得更早。1909年成立的著名文学团体南社,其发起人和骨干即大多为留学生出身。 中国文学的剧变,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和先锋人物中,除胡适外,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鲁迅、周作人、沈尹默等,都是回国留学生。与早期改良主义和民族民主主义文学的巨擘相比,他们的“西学”程度要深;而与在新文化运动中哺育成长起来的新秀相比,他们的“国学”功底要厚。正是这种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担当起新文学宗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皖籍作家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辉煌一页。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新文学的各个领域里,皖籍作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大影响。据徐荣街、徐瑞岳《中国现代文学辞典》统计,现代著名作家358人,皖籍21人,仅次于浙江、江苏等省,而且多是开风气、影响大的作家。本文以地域特征为基点,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皖籍作家进行群体把握,勾勒其共同的创作轨迹和美学追求,显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开风气的理论倡导 皖籍作家的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理论探索上的敏感和执著。在每一个…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的时期,是文学启蒙的时期。此时许多的青年作家开始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而“问题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的雏形。它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展示现实主义的特性,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9.
林如稷是“浅草”、“沉钟”社的发起人和重要成员.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著作.本文在对林如稷“浅草”、“沉钟”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解放以后的文学创作作整体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创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特色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并对其创作上以现代主义开始,以现实主义毕其一生的文学道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吕碧城是南社女作家的翘楚,是一位重要的皖籍女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她被历史遗忘经年,国内学术界有关吕碧城其词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在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之后,把她的词分成四个时期来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仁人对这位皖籍文化名人词的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11.
“革命”在梁启超文学及政治道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未来记》这部未完之作,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呈现了文学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恰恰成为梁启超种种革命理念的现代寓言及未来想象。在他的理念预设框架内,小说与革命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文章检视了梁启超展开革命话语的路径,以及他之所以将小说视为宣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的理由,关注梁启超如何在小说的“将来完成式”中调动起对革命的种种理念,以及种种叙事策略如何构成其革命日程表中的标的物,关注《新中国未来记》所指涉的“未来”,并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考量该小说的启示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The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is article is James Fowler's conception of the “master story.” In “master stories,” culture-heroes are portrayed as engaging in certain archetypal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are then considered paradigmatic and life-orienting by future generations who adhere to that culture. In keeping with this line of thinking, we offer the rare narrative presented by Maimonides in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his “Laws Concerning Idolatry” as a potential “master story” for Jewish educators. The main section of the essay consists of a close literary analysis of selected passages from the “Laws Concerning Idolatry.”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enumerating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that can be gleaned from the narrative, and by indicating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might result from an attempt to put some of these implications into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存在着"组织化"的生产模式,"组织化"生产被视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文学组织、文学会议等"组织化"策略引导当代中国的文学生产传播,从文学题材、文学风格、创作方法等多方面对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理论指导和组织规划。但在"组织化"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自由与秩序、个性化与"组织化"的消长平衡问题。因为文学创作存在着"组织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因此也总存在着"组织化"的调整。中国当代文学"组织化"努力的目的就在于结合国家意志和人民伦理,实现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站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立场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情结,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现象产生的“生态环境”,并探索诗人所要回归的艺术境界。文艺作品中的个体“怀旧”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个体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性“怀旧”深刻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结构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家,其形式符号学美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对立批判”到“对话论争”、从“不自觉”到“自觉”接受、从“多元解读”到“反思建构”的曲折本土化过程,建构了“现代形式悖论”“审美反映符号机制”“结构范式的总体性”“形式的历史哲学”等丰富的本土化命题,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现代性语境中,引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走出了与形式主义文论敌视的误区,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符号学维度审思,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留日时期强调文学的功能在于"涵养人之神思",激发"心声",促进个体精神振拔,实现立人兴国,并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转型中所谓"枝叶"和"本根"问题。五四时期将探求心声的文学想象汇入"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早期探求"心声"的文学观成为鲁迅与五四相遇的契机,促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并为五四提供了文学的精神视点和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体问题被“实践本体论”者引入到“读者”一维,和文学批评、文学接受发生了重要关联。但通过对在哲学上对“本体”问题的探究,应该看到,对文学本体问题的探讨,还是应该在“物质一元本体性”上展开。我国学界在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误读、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