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是由少儿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回眸《雷雨》第二幕,从周、鲁邂逅交谈流露出来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能捕捉到青年周朴园的身影.看到这个“暴君”向善的昨天一页。30年前,青年周朴园留学德国回来.爱上了  相似文献   

2.
话剧《雷雨》一经诞生,即震惊中国文坛。并一举奠定了作者曹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起。围绕主人公周朴园的性格就产生了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周朴园是真念旧、有人情味的好男人,姑且称之为“真情派”;另一派则认为周朴园虚伪、狡诈。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伪善派”。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由少儿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回眸《雷雨》第二幕,从周、鲁邂逅交谈流露出来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能捕捉到青年周朴园的身影,看到这个“暴君”向善的昨天一页。30年前,青年周朴园留学德国回来,爱上了家中年轻漂亮、贤惠规矩的婢女侍萍,并与之生下了两个儿子。剧中提到的两件旧绸衬衣就是周朴园和侍萍相亲相爱的见证。30年后,侍萍提起它,一下子撩动了周朴园的心际。因为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她对青年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如果用有钱少爷玩弄下层婢女的套式来演绎,这两件…  相似文献   

4.
论周朴园形象的深层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朴园是以恶者的形象出现在《雷雨》的戏剧舞台上的,可是每一次伴随着对周朴园人性恶的批判,我们便可以看到曹禺对周朴园灵魂深处内疚,忏悔,孤独,空虚的重笔描写。笔者认为,这一情节在剧中的频繁出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它在暗示读者:周朴园不只是个吃人者,同时也是个被吃者;今天,他用“秩序”来毁比他年轻的人,殊不知昨天他曾是“秩序”的更早的特殊品。至此,剧作家把人们憎恨的情绪由周朴园这一道德个体上升到了对整个滞涩的封建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6.
周朴园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人们过去惯常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其进行论定,冠之以“狠毒”、“残忍”、“专横”、“伪善”、“自私”等带有明显憎恶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让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政治的”、“道德的”周朴园。作为一个成功的立体感的典型人物,周朴园身上一定存在有人们很少深入分析的“情感的”、“心理的”、“个性的”更为复杂、人性的周朴园。对这个人物的这些侧面进行深入分析,有益于还原这个人物的真实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 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也许是顾及周家的名声,也许是木已成舟,周家默许了他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儿子得以产生的原因。然而,这桩只有爱情的婚姻对于周家来说除了给了他们后代以外,没有任何好处了,他们需要和能给周家带来才财富和地位的家庭联姻。于是,周朴园只能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于是周朴园只能选择放弃鲁侍萍。鲁侍萍,该是一个勇敢的姑娘,她不是要一笔钱,她也不是默默地离开,她肯定抗争过,但她失败了,所以,她被逼着在年三十的晚上,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在这件事上,周朴园是怎么想的呢,他该负什么责任呢?在爱情和利益的拉锯战中,利益胜利了,他最终选择娶那位小姐,他默许甚至赞同了父母的决定,用鲁侍萍的话说,他是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周朴园的决定不是他个人的决定,赶鲁侍萍出周家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这“你们”包括谁呢?当然有周朴园,也包括周朴园的父母,甚至包括那小姐的家庭,也许那小姐家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试想,若那小姐家可以容忍鲁侍萍,她又怎能痛离周家。但周朴园真爱的唯有鲁侍萍一个而已,那小姐能给他金钱和门第,但给不了他爱情,那小姐的早逝和他对她的冷淡不无关系吧。这也可以从他将繁漪娶进门却让她因为得不到爱情而处于病态的生活中看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假想,那小姐也爱着一个穷书生,但迫于家庭对金钱和门第的需要,她只能嫁给周朴园,而她也不愿给他一丝的爱,她在苦苦的思念中黯然离世。但总之,周朴园的爱情没有梅开二度。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9.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有处称呼的变化 ,是周朴园心理活动的细微表现 ,值得咀嚼。一A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 ,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 ,———你知道么 ?一B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 ,沉思地 )侍萍 ,侍萍 ,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 ,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请注意 ,前文的“我”“年轻小姐”在后文相应的变成了“我们”“这个女孩” ,称呼上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是周朴园心理变化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综观《雷雨》全剧 ,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0.
曹禺话剧《雷雨》的中心人物周朴园,果真如作者所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①果真如许多评论文章和文学史定性的自私、冷酷、专横、凶残和伪善,是一个坏到没有丝毫天伦人性的魔王么?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恶魔本性不能包括他的全部。他既是封建财  相似文献   

11.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12.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笔者认为。曹禺赋予周朴园丰富的内涵,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文化背景为立足点观照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形象,也许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13.
一、运用直观性原则,充分挖掘剧作中最有意义、学生最易认知的感性材料1.从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入手。这是理解周朴园为何30年来一直不忘侍萍的重要前提。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妨把“两件绸衬衣”作为周朴园和鲁侍萍爱情的见证物。运用这样的方式去提问学生,一方面能把学生直接引入话题,另一方面学生也不难找到答案。确实,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试想,如果周朴园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为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其一就是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好切入点。如教《雷雨》时,我采取问题切入法,以“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对这个问题,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周朴园爱侍萍,有的说周朴园不爱侍萍,还有的说周朴园爱的是死去了的鲁侍萍,而不是活着的鲁侍萍。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据理力争,学生在辩论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这种精心设计切入点导入新课的方式,打破了那种死抱教参、按部就班的模式,课堂形式“活”了,学生思维“活”了。   其二,改革…  相似文献   

15.
王璐 《现代语文》2006,(7):57-59
重读《雷雨》,鲁侍萍、繁漪等人的悲愤、压抑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她们对周朴园所进行的愤怒的谴责和仇恨似的审判,也总在我的耳边回荡。毫无疑问,在她们看来,周朴园是她们人生悲剧和不幸命运的制造。在评论界,周朴园也一直被作为家庭悲剧和社会的罪魁祸首而被批评、审判。可我却想,周朴园不也是悲剧的受害吗?当我们在同情鲁侍萍的不幸、繁漪的病态和扭曲的时候,难道周朴园就是幸福快乐的吗?鲁侍萍和繁漪对自己的不幸都能找到该谴责和批判的人,而周朴园的不幸又去谴责谁呢?是谁让周朴园变成了周朴园?是谁让他放弃了鲁侍萍而选择了有钱有门第的富家小姐?是谁让他为了牟取暴利淹死了二千二百名小工?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男人如此凶狠、残酷、专横和自私?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展开了对周朴园精神谱系形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很坏,他是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①。理论界多年来对这个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外乎评述其大坏蛋的暴戾专横,冷酷伪善的阶级特性,尤其是对他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也多从虚伪、假道德的角度去把握它,这就有将周朴园性格特点简单化处理的嫌疑。甚而有的人将周朴园与侍萍相认赎罪的情节视为作者而思想缺陷而撰出的败笔。窃以为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上,既有绝情伪善之一面——即年青时弃情断义,年老时图谋维护“最圆满、最有秩序家庭”名声、“社会…  相似文献   

17.
曹禺在其力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分析周朴园的情感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有的人甚至崇拜他 !这就印证了西方评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我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两次对比,让学生看清周朴园的情感世界。  一者,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雷雨》中多次写周朴园不忘旧情,如:保留旧家具、旧习惯 (关着窗子 )、穿旧雨衣、旧衬衫等,还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一切都显得周朴园多么怀念侍萍,对…  相似文献   

18.
李波 《学语文》2003,(2):16-16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邂后相识的过程,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未认出鲁侍萍。他认出鲁侍萍的经过,要让我们来写,可以写得非常简单:在周朴园问对方“你贵姓”时,即可让侍萍自报家门。而作者却舍简就繁,用了洋洋近千字的篇幅,写他们的相识。作者之所以选用繁笔,是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20.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四川宜宾市三中谢红曹吕先生的《雷雨》第二幕被选为中学课文已有几十年了;理解这段戏的最大难点在于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概念去硬套人物形象,给人物形象硬贴上标签,而无视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