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目前,评定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一般都用课的平均心率和运动密度两项标准,能否利用这两项指标与生理负荷的关系,找到一种综合评定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方法?通过研究我们制作了体育课生理负荷综合评定表。在我区使用效果较好。一、评价表的制作我们随机抽取了88节检查课的数据为样本,作统计处理。先用百分位数法制订评分标准,数出平均心率和运动密度的生理负荷量总分,再建立一个二元回归方程,经检验发现平均心率、运动密度与总分之间的线性关系具有高度的显著性,且对总分影响的程度相差无几。然后再分别建立两个一元回归方程:即用生理负荷量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将相对安静心率与平均心率和运动指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制订出“平均心率与相对安静心率对应指数表”,并以此评价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此表的设计思想和特点是: (一)重视课前安静心率指标。我们把课前安静心率和平均心率相对应,找出运动指数的分布规律,并把公认的合理负荷区间划分成最佳、好、中、差四级区间。以此作为给分标准(10分制)。课前安静心率是影响课中生理指标的主要因素(相关系数大),它不仅反应了年龄与性别的数量差,同时也体现了同一年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分布与生理负荷量的特点,避免因不同类型的生理负荷强度分布之间的互相叠加而造成总体分布曲线的偏差,对采集30所高校的458名“标志”学生的16万个数据进行K—Mema聚类分析,分成3类曲线,平均生理负荷强度为:113、132、151次/min,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中国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4.
评价体育课运动量一般运用计算课的平均心率的方法。计算课的平均心率有两种方法。一是点算法,即用测得的脉搏频率直接计算;一是面算法,即用求面积方法计算。目前,多以面算法为主,因为面算法较全面反映课的运动量。用面算法计算,一般要经过三个计算过程: 一、求各区生理负荷量之总和,其公式:  相似文献   

5.
<正> 一、问题的提出体育课的平均心率是检查学生生理负荷的重要指标。目前,授课教师要想了解课的实际运动负荷,就得由他人协助测量,而且测量结果易受测量技术(手测)的影响。能不能采用简单易行、不需他人协助的方法来推测课的平均心率呢?我在心率测量的实践中发现,课堂平均心率与课后5分钟心率关系比较密切。本文就能否用课后5分钟心率推测课堂平均心率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生理最大负荷量,过去一般都认为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中后部(即常态生理曲线的高峰),理由是这样才基本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才最合理。教师备课安排负荷量时要围绕这一模式进行。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它很不受小学和初中生的欢迎。一些教师在课的前半部分教材内容安排得比较松驰,课的密度和负荷量都不足,一到课的后半部分突然加大课的密度和强度,来凑合这个模式化的要求,同时一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生理负荷及运动强度北方工业大学付梅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各种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负荷量的大小是影响身体代谢过程及能量的消耗与恢复程度的重要因素。所以有效地利用课中的时间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衡量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探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负荷与恢复两者关系中发现,运动员心率的恢复率和恢复期7至10分钟的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安排有较密切的关系,运动负荷造成的生理影响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会较明显地反映出来。不同强度训练课后的前3分钟恢复率没有明显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到第7至10分钟后才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本文所列出的恢复期心率与课的平均心率之间的推测方程式,可做为教练员评价运动负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看了一些公开课,深感中小学体育课的质量正在迅速恢复,有的课可以说上出了新水平,看后受益非浅。但也发现有些教师对课的结束部分不够重视,整理活动的时间过短。据我所测的十三项课的情况看: 而且整理活动的内容单调,多数只是注意到肌肉的放松,走走步、甩甩臂、槌槌腿等,而对学生其他生理、心理机能的恢复很不重视,因此我们所看的课有一半以上在下课三分钟后测定学生的脉搏还在130次/分钟。有一节课,基本部分作了四十米迎面接力练习,(每人跑八次,最高心率达240次/分,)跑完后只作了28″的放松练习就下课了,  相似文献   

10.
心率的启示     
在体育课中,心率是学生生理负荷的反映。教师如有计划地随堂检查(集体自我检查,教师固定选择记录对象),记录学生所练习的脉搏次数,不仅有助于自己跟踪了解学生运动的负荷量,而且还对体育教学有以下好处。一、有利组织教学。因为同一教材的等量练习,出现于课的前半部或后半部,其脉搏曲线不一样。同项的教学练习与测验,心率也不相同。教师平时掌握几项类似的脉搏。在教学中便能围绕合理的脉搏曲线、教  相似文献   

11.
心率是灵敏地反映人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它是目前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作为研究学生体育课不同练习的运动强度和适宜生理负荷量,以及评价运动训练或体育课运动量的重要方法。本文根据对北京市174中学及铁道附中的153名13岁至17岁男女生在定量负荷下心率的变化情况,用间接法推算其能量消耗,探讨中学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以四川省武术代表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监测了武术套路训练课的负荷强度,负荷量,练习密度等,测试了心率、尿蛋白等生理指标(取得数据8080个),探讨了武术训练课中不同负荷强度的心率变化,以及不同负荷强度对人体机能变化的影响;研究了武术套路训练中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及不同项目的负苛强度变化。根据测试结果,在不同课次的武术套路训练课中,运动员课的平均心率以及反映大、中、小不同负荷强度的心率,在课中所占的比例和分布不同。大中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从现代体育发展趋势来看,学校体育不仅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而且还是一个有关民族体质强弱的重大问题。国外不少国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视,除了不断修订体育教学大纲,增加课时外,还很重视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地安排课的生理负荷量,进行课的运动量的研究,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我想就“在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心率作为评价生理负荷强度的一种指标,被国内外学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广泛应用。为了更好地剖析此次观摩展示课中的引领价值,推进常规体育课的有效实施,本文以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高中学段的12节展示课为研究对象,根据观摩展示活动组委会要求,每一节体育课随机抽取2名学生为受测者,对2名学生的心率及生理负担量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心率遥测的方法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大学公共体育部体育健康课堂及部分俱乐部的健身活动的心率进行测试,从生理学角度对体育课生理负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和俱乐部的体育课堂均可达到其相应的目的,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部的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与分布比较科学合理,而俱乐部的健身课堂的负荷量安排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予以充分注意……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的心率变化及课后心率的恢复情况,评价休育课各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机体生理负荷的大小,对增强学生休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  相似文献   

17.
为使体育课获得最佳锻炼效果,使学生机体进入最大心输出量和最大摄氧量的区间,进而提出和设计适宜的课中心率指标,用调查法、测试法和推测法对此进行研究:1.调查粤、港、澳中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推行简捷推测法.2.选取课前安静时课后即时以及课后3分钟的心率作逐步回归计算和建立二元全回归方程式,再从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剩余标准差(SY),复相关系数(R)和F值等四方面选定初中男女生组,高中男生组、高中女生组的最佳推测方程式.3.建议初高中生健康学生课中运动负荷相对标准应以心率140次/分左右为宜,并保持这种心率区间达全课时1/4以上.  相似文献   

18.
1.前言心率是反映人体生理功能重要指标,能客观反映运动负荷的强度,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大,心率增快越明显。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以心率作为评定体育课的运动量。体育教学要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必须给学生承担适宜的生理负荷量。由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程度不同,生理的负荷量是有差异的,而且随着学生体育锻炼的加强、机能的改善和提高,生理的负荷量也是不断改变的。为使学生在运动中懂得掌握适合自己的合理运动负荷,笔者试图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率测定,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谢云  耿海峰 《体育科学》2022,(11):56-61+89
目的:探究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负荷、赛后恢复安排,实现竞技状态的最佳化调控。方法:运用跟踪观察、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第十三届全运会冠军史航为调查对象,整个备战期分为赛前准备、赛前强化和赛前减量3个训练阶段。结果:1)赛前准备阶段共94天,总负荷量为7 533.30 km,训练总课次为61次,日平均负荷量为80.14 km,课平均负荷量为123.50 km。<80%无氧阈强度负荷量最多,占总负荷量的29.48%,训练课次占到本阶段总课次的39.34%。2)赛前强化阶段共60天,负荷总量为4 153.07 km,日平均量为69.22 km,总课次为41次,课平均量为101.29 km。本阶段90%~95%无氧阈强度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36.59%,负荷量占总量的50.01%。3)赛前减量阶段总共13天,总负荷量为494.16 km,训练课次为13次,日平均负荷量、课平均负荷量均为38.01 km。结论:高比例的基础有氧耐力(<80%无氧阈强度)的保障是该项目赛前训练负荷的总体特征,负荷安排整体呈现“两极化”模式,高强度训练(90%~95%无氧阈强度)的...  相似文献   

20.
一、目的《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79年第四期)曲宗湖、罗映清的《上好中小学体育课的几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曲文)所提出的“适当地增大体育课的运动量”问题,对我们的启发很大,这一问题也是当前我们中小学体育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曲文”中提到日本“小野三嗣”的《中小学体育课运动量究竟多大适宜》的论文中,提出用“平均心率”来衡量体育课的强度大小。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为此目的,我们在学校领导和辽宁省体育科研所的支持下,进行了初步尝试,应用近代发展的数理统计的重要分支:最优设计理论——“回归旋转设计”,的方法,对我校初中三年七班的同学,比较科学的安排了试验方案经过近三个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