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作用类似形容词的特殊的指示代词,在语义上或有称代作用或有指别作用或兼有两种作用,在意义和用法上显示了较多的共性和细微的差别。本文选取意义更相近的“其他、另外、别的”并从多方位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在词类特点、句法成分、组合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所表示的数的意义、范围意义的异同点,并探讨由它们形成语言歧义现象的句式条件和语义限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4.
“垕”是平阳话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通过对“垕”的句法、构式分析发现,“垕”主要有表处所的指示代词和表持续体的助词两种词性,有时还被看作是兼词(介词十指示代词)。代词、助词和兼词三种意义和功能之间存在着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代词“垕”是中古时代词“许”在南部吴语中的变化形式,助词“垕”来自代词“垕”或兼词“垕”。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其“所有”义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6.
“我把你这个NP!”是把字句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没有实义动词V,其构成必须遵守特定的语法条件,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把”的宾语必须是第二人称与表近指指示代词的复指形式;在语义上,它有着较强且虚泛的处置意味;它的语用功能一般表示谴责的行为类型,并且表达重点叠合,有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指示代词“这”上下指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方式、对象与句法功能方面,而在功能上,“这”上指时有区别功能、情感功能和经济功能,下指主要有悬念功能。  相似文献   

8.
“其”字在《荀子》中共出现659处,它可以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等。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和功能呈多样化。同时,作代词的句法位置除作定语外,还可作主语。  相似文献   

9.
“哪门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由“哪+一门子”词汇化而来,由于其搭配对象由亲缘关系名词逐步扩展、泛化,加之用于反问句和数词“一”的省略,其意义上表否定,结构上凝固,逐渐发展固化为词“。哪门子”与“什么”表否定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此外,“哪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主观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1.
在主题句中,语义上的共指关系在句法上表现为空位与复指问题。汉语主题句的述题部分有时必须有复指代词,有时不能带复指代词,有时复指代词是可有可无的。本文试图运用配价语法理论,从动词配价方面来探讨现代汉语主题句的复指和空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他”字从先秦延用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定代词到第三人称代词,从旁指用法到虚指用法的变迁。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对“他”的各式用法做出了切实的记录。到今天,无论是“他”作不定代词、第三人称代的词用法还是其虚指用法,都在文学作品或日常对话中延续着。  相似文献   

13.
对介词“顺”和“顺着”进行共时考察后表明,介词“顺”、“顺着”在语义上各有分工,语义上的分工使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历时的考察后证实,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顺”、“顺着”来源不同,“顺着”不是介词“顺”带体标记“着”,而是由动词“顺”带体标记“着”虚化而来的一个虚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介词“对”的隐现问题。研究表明:“对”的省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句法上,“对”字结构位于句首作状语;语义上,在“对”介引的成分与动词或动词宾语有隐性语义关系前提下,如果“对”后边的名词性成分中包含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对”可以隐藏,如果该名词性成分是降格的受事论元,“对”也可以隐藏;音节上,“时”介引的必须是非单音节词。  相似文献   

15.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认为“由于”和“既然”之间句法位置差异可以从它们存在语义上的主观性差异得到解释;历时语料调查显示二者的句法位置差异可以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以及语法化的过程得到更直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中学古文虚字众多,要求掌握的亦有不少。在复习备考中,通过系统整理,依其用法,编成顺口溜,帮助记忆理解大有好处。现以“之”字为例,简要说明如下: 顺口溜:“之”代它称人物事, 情况复杂须细致;(1) 有时活用代自己;(2) 有时用作指代词;(3) “之”当结构助词的;(4) 有时表示宾前置;(5) 补助音节表语气;(6) 主谓之间也用“之”(7) 以上三种不翻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描写“些”“些儿”“一些(儿)”这三个词在《元曲选》宾白中的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同时比较其异同。“些”具有构成词语和作句法成分的功能;当其充当定语,宾语时,表事物的不定量,作补语时,表动作的量或性状的比较程度,有时兼有表祈使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晓娜 《学语文》2003,(1):43-43,11
“不一定”和“说不定”这两个短语,都表示不能确定,用于对某种事实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的推测。例如: (1)能不能通过考试,还不一定。 (2)能不能通过考试,还说不定。 (3)明天说不定会下雪。 (4)明天不一定会下雪。二者在语义上的差异表现在: (一)当二者后面是动词的肯定形式时,“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