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将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单一的理性范围之外,将人文研究纳入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人、符号、文化是理解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三个重要维度,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取代了"人是理性的动物".文化符号是功能、形式和意义,人的本性体现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只有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语言、神话、宗教、艺术、诗歌、历史、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人类精神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2.
当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危机.人类必须妥善解决好面对的生存危机、人文生态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而以“和合”为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这些危机时,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创造了现代化的生产、生存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意识到科学技术给自己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科学技术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人类本身的“异化”给当今世界带来了许多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对于达沃斯辩论的广泛兴趣中,卡西尔思想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关注。在这场辩论中,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不仅代表着对于康德哲学和形而上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其观点差异也显示出对人类自由问题的不同回答。海德格尔主要以康德第一批判来讨论人的有限性,把哲学的任务视为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卡西尔并没有停留在第一批判,而强调理性在第二、三批判中的伦理、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发展了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方法论意义,把客观性问题和符号形式联系起来。在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方法,想要通过批判性的符号形式思想来克服“生命”与“精神”、“质料”与“形式”、“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种种对立。通过用符号的动物取代理性的动物,卡西尔指出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自由就不再只是康德意义上的理性的自律,而是一种对文化世界的开放、“生命”与“精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确实面临着众多的冲突,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难以让人们认同。因为它不符合中华文化和合的理念与精神。和合的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承认冲突,又超越冲突,注重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而创造出事物的理念,和合的理念渗透在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证明。“海纳百川,有穷人乃大”的和合理念和精神是成就蝇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本原因,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同样如此,美国之所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布满阴霾的西方文学天空,《老人与海》是一抹鲜明的亮色。当时的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更把人类拖进灾难的深渊,作为对现实的反映,西方文学对人普遍悲观绝望。而小说《老人与海》却有力地展现了向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张扬人“不能给打败”的精神力量,成为一部“短小但不渺小”的经典名作。  相似文献   

7.
人不是什么,作为卡西尔质疑西方哲学人学观的独特方式,意味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人之本质不是“感官图式”、人之生活不是“因循守旧”。卡西尔主张把人的问题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力图通过符号去领会和展开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在劳作中不断呈现自己全新的生活。“符号宇宙”的致思理路同时启发我们,“人”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不能停留于理性的分析,而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地基之上。讨论人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人终究是历史行走中的人、社会生产中的人、实践创新中的人。  相似文献   

8.
《人论》中,卡西尔总结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人是符号的动物,是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的本质是劳作。符号哲学开辟了文化哲学和人学研究的新方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和人类文化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本札记从卡西尔的先验符号论出发,认为从信号到符号,人得以从动物界分离,人的本质就是人在以符号建构文化的无限劳作中人通过自我解放而形成符号的劳作的文化之人。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从培养“整体的人”出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因而笔者认为学科课堂教学须从深入挖掘学科的人文价值开始,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每一门学科不仅仅是某一门类的知识,学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本质上与人类的精神紧密相连。卡西尔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人的创造性活动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  相似文献   

10.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希望寻求环境问题的根源.于是,似乎代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是目的”思想成为了“众矢之的”.为改变这种狭隘的认知,从环境伦理学视角解读康德“人是目的”的环境伦理意蕴.事实表明,“人是目的”思想不仅不会产生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灾难,反而利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康德“人是目的”思想并非倡导人与环境的对立,而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11.
和合学是什么? 网友:请问什么是和合学? 张立文:“和合学”建构了天、地、人三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是“地”的世界。“地”的世界就是和合生存世界。我们现代人遇到了生态危机,由于人对自然的无限度的野蛮开发,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条件下,每个人都受生态危机的危害,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可能逃脱自然生态破坏以后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建构一个和合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心灵的生态,也就是说,我们要克服自然的病态、社会的病态、环境的病态,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世界,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12.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新时期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战略.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着和谐、团结、平等、人本、发展等理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大学构建和谐校园,发扬求知、求真、崇尚科学的精神,形成互助、仁爱、与人为善的良好人际关系,建构大学制度,凝聚大学精神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用“和合”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开放、理性、有序、公正、诚信和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把东京称为“混凝土的密林”,意思是说钢筋水泥筑成的拥挤都市,有可能给人的发展带来灾难。那么,北京、上海乃至中国若干个城市,是否也成了“混凝土的密林”呢?当调查显示:30%的小学生和35%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63%的城市独生子女有厌学倾向,这些中国儿童教育的危机是否引起了我们应有的关注?也许可以说,造成上述危机的最大原因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而这种体制的灾难之一,便是无情地割断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联系。远离大自然的孩子是病态的,因为大自然是人类尤其是孩子的生命摇篮。如今,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05,(8A):28-30
综观多种教育思潮的兴盛发展,究其共性,一言以蔽之,即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学会关心”力图弥补“学会生存”的缺陷,试图解决二战后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及生态危机,同时努力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着。  相似文献   

15.
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来说,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并不是一部陌生的作品,五十年代末期它曾与同名电影一起被介绍到我国。文化革命初期这部反映法西斯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作品被作为“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黑旗”而遭到批判,罪名是“贩卖和平主义,反对革命战争”,“兜售活命哲学,美化叛徒懦夫”。七九年第五期《学习与探索》发表了吉林师大外语系苏联与东欧文学研究室写的《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一文,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论台州合作经济的文化动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州学者大多把台州文化精神归结为“硬气”和“灵气”,并把二者看成是打造台州股份合作经济的文化动因。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从台州文化的结构看,“和气”即“和合之气”更能反映台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台州儒学以及台州人的民间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无不表征着和合精神,而股份合作经济的制度创新,正是和合精神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和气”才是台州股份合作经济产生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7.
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是其"文化哲学体系"的概括。本文从卡西尔的先验符号论出发,认为从信号到符号,人得以从动物界分离,人的本质就是人在以符号建构文化的无限劳作中人通过自我解放而形成符号的劳作的文化之人。  相似文献   

18.
刚刚进入21世纪,我们便发现,危机密布的阴云依然笼罩着人类——美国的“9.11”事件和中国的非典乃至刚刚过去的南方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面对这种状况,明智之举无过于从危机中寻求教训,建立起完善的事前预防、预警,事中的迅速反应以及事后的恢复机制,以便在危机到来之时能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综观多种教育思潮的兴盛发展,究其共性,一言以蔽之,即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学会关心”力图弥补“学会生存”的缺陷,试图解决二战后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及生态危机,同时努力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着。  相似文献   

20.
罗马俱乐部和创价学会针对现代文明今天所面临的根本性的困境,提出了“人的革命”问题。呼唤人类精神的复兴,探求现代人“内在的革命性再生。”康德有句名言:“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人的革命依赖于高等教育的革命。人文和道德教育的衰退是国际性现代高等教育危机的突出表现,这一危机和以技术至上、经济至上、消费至上的特征的时代顽症─—物质主义互为表里。定向运动的变化就是进化。进化是同类向不同类方向的运动。高等教育革命可沿东西文粹统合并适应当地实情而呈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将为21世纪人类文化复兴运动作出世界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