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学者指出,当前,中国中学生的最大缺陷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长此以往,会影响终身发展。看来,重视阅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高尔基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中学生应当有 1/3的时间在图书馆里度过。”可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意志,是语文教学的天职。 中学生读书,主要分课内书和课外书;我们主张,中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应尽量多读课外书籍,或者二者进行互补性阅读。如可结合课本内容,选择相应读物和书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和自读。…  相似文献   

2.
李荣华 《青年教师》2006,(11):52-53
为了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确引导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今年暑假,湖北省丹江口市教育局组织工作人员,对该市城区中学的近两百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外读些什么书?书是谁推荐的?购书钱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3.
开学后第二周,我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话说课外书籍”。在会上了解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阅读的类型有科普故事、武侠小说、童话、神话以及“优秀作文集”等,但学生的藏书量却极少,而且很多书已不适合他们阅读。  相似文献   

4.
一、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首先,在学生阅读之前不宜布置诸如“读后感”之类的作业,应让学生无负担地、轻松地阅读,去充分感受一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相异的性格,在选择书籍的兴趣爱好上自然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喜欢读散文,有的喜欢读小说,有的喜欢读诗歌,这些都不是仅仅靠教师所指定的几篇书目就能完全覆盖的。甚至对近年来深受中学生喜欢的动漫书籍和电脑游戏书籍,教师也不应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之初,都应准许学生去阅读。总…  相似文献   

5.
张小美 《教育》2011,(16):42
中学生课外时间都读了什么书,是否有阅读计划?近日,《教育》旬刊记者对北京、湖南和江苏共计426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阅读无计划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你是否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你的阅读时间?你的阅读是否有计划?  相似文献   

6.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喊得满天响 ,但目前仍有不少学校禁止学生看课外书籍 ,有的老师把学生看课外书籍视为大敌 ,武打小说、言情小说是绝对的“禁书” ,就连《红楼梦》这一类名著也“理所当然”不准看 ,报纸、杂志成了学生的“奢侈品”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界的一种悲哀。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这句话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和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再深刻形象不过了。阅读作为语文能力的基石 ,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和重视。鲁迅先生说过 :“大可以看看本本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 :“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教学实践表明 ,语文读写能力的获取 ,重要途径还是来自自己广泛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 ,能够培养阅读兴趣 ,扩大视野 ,开拓思路 ,发展智力 ,提高读写能力和鉴赏水平。只有这样 ,学习语文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学生能够快乐、幸福地阅读,教师应指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创建书库,使学生有书可读;多渠道激情引趣,使学生有书愿读;通过多元展示,多方面、多层次实践"悦"读。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薪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中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并推荐了一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怎样才能读好这些文学作品呢?我们这里着重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我对自己所在学校四、五年级的学生(202人)进行了一次数学阅读状况的调查。问卷包含五个问题:(1)你喜欢阅读吗?(2)平时解数学应用题你一般读几遍?(3)你能经常地阅读数学书吗?(4)除了数学书,课外你还阅读哪些有关数学的书籍(或报纸)?如果是书籍,你读过几本?写下书名。(5)你认为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书读到实处,让他们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从中吸取到知识的养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沉淀下文化的底蕴?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如此轻松     
和你一样,阅读是我的一大爱好.书是那样安静而不浮躁的东西,我喜欢它们,所以读它们。在我,读书是再快乐不过、再轻松不过的事.我不太喜欢那些为学生开单子读“世界名著”的动员文章.并不是对那些世界名著动刀动枪,而是不喜欢有禁锢、有指向.现在的小朋友确实对书孤陋寡闻,但反反复复地强调《悲惨世界》强调《战争与和平》强调鲁迅强调托尔斯泰,就造成了又一  相似文献   

15.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亳州市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随处可以看到书:图书室里琳琅满目的书籍随时供学生选择;阅览室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廊道上处处可见书架、图书,满足了学生随处有书读、随时可阅读的需求……“最是书香能致远”,拂晓中心小学在阅读推广中努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以创立书香拂晓、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为抓手,让学生以书为伴、以书为友,“成就每个孩子的本色人生”。  相似文献   

17.
在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强调阅读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重视学生主体的今天 ,我们重温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育思想 ,用以指导中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什么是自己阅读 ?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 ,“不待老师教 ,自己能阅读。”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 ,如何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呢 ?我以为 :一、指导学生善读指导中学生学会自己阅读 ,多读是前提 ,善读是关键。因为一来读物本身的质量有高下 ,二来因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确不容耗费 ,所以指导学生善读 ,首先“非拣选不可。拣选那正确的 ,当前合用的书来读”(叶圣陶语 )。关…  相似文献   

18.
倪 :王老 ,能采访到您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的杂志是面向中学生读者的 ,所以我想知道您在中学期间是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 ?您那时最喜欢读哪些方面的书 ?其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有哪几本书 ?请您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好吗 ?王 :我中学时在北京教会学堂读书 ,当时是抗战前 ,我的小学是在孔德、育英两所小学读的。我小时不大读书 ,喜欢体育 ,思想成熟以后才喜欢看书的。一二·九、一二·一六等学生运动我都参加过。参加了学生运动以后 ,读书也比较多了。当时主要读一些鲁迅、周作人等人的文章 ,那时北平学生比较喜欢读周作人。外国的作品也读 ,…  相似文献   

19.
林宁 《学周刊C版》2010,(11):46-46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积极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思维积极。因此,必须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书为友,我在班里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走进阅读,快乐阅读。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阅读方式盲目,陷入困境,形成无书可读,不允许读,甚至不喜欢读。解决的对策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给学生推荐好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