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表明了当时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唐代教育的发达离不开私学的贡献。分析唐代的私学有利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并有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张中慧 《考试周刊》2013,(8):170-171
本文主要介绍了唐代的教育特点、科技教育思想、科技教育的传授方式,重点介绍了唐代科技教育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区教育是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举办社区教育是河南开放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同本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河南开放大学的重要使命。开放大学举办社区教育具有任何部门或团体所无法比拟的特有优势,面对急迫的社区教育需求,河南开放大学必须有达成使命的准备,必须制订完备的社区教育发展战略,主动介入社区教育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沟通,主动争取认可与支持,推动市县级电大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主动占领社区教育阵地,加快社区教育项目开发,建设河南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4.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决定了河南必须充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的跨越。长期以来,在“科教兴豫”、“人才强豫”的战略路线指引下,河南各级各类教育无论在供给的“量”,还是“质”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离教育强省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文章认为,教育强省的标准是“人人有书读”、“人人读好的书”、“人人读好书”;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方式使教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河南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决定了河南必须充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的跨越.长期以来.在"科教兴豫"、"人才强豫"的战略路线指引下,河南各级各类教育无论在供给的"量",还是"质"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离教育强省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文章认为,教育强省的标准是"人人有书读"、"人人读好的书"、"人人读好书";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方式使教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河南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原崛起背景下的河南省教育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竞争力与区域教育竞争力密切相关,教育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中最重要的竞争力,具有直接、重要的先导性.教育竞争力的提升将为河南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前提条件.河南省要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教育,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代安徽学子在进士科考试中成绩显著,特别是唐后期,进士数量大幅增加。学子们在科场上的优异表现,关键得益于教育的进步;由于各种形式教育组织的发展,唐代安徽社会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涌现出一批科场精英,这些人才又推动了安徽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安史之乱至唐末,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大量移居江淮,不仅推动该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也促进了这一地区人才辈出、文化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现代动画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这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笔者通过对河南动画产业发展与动画行业的走访调查,详细分析了河南高校动画专业创新教育的背景,为河南动画教育发展及本土特色动画产业的建设提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基督教为了扩大信徒,在河南大力发展教育,教会小学、中学迅速增多,女子教育和医护教育也开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教育发展。教会学校为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必需人才,也对河南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众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基督教教会通过办教育实现基督化中国的设想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0.
改善教育发展政策,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发展河南经济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的法律支持,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蝌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承隋启宋的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缘起与特点的分析与归纳,得出唐代科举制度的有功之论: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仕途,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公共制度,唐代科举制度对世界政治制度、文教制度与社会心理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河南籍作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样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创造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光彩。大唐之音,和而不同,河南文学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也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主流意识强、地域色彩弱、敢于革新、样式多元化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内蕴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追求审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唐代河南道黄河段漕路,是汉代已有通漕记载的古老漕路。其水道“湍悍”,三门底柱为航行最大障碍。唐代河南道段黄河承担漕运任务空前繁重,对航道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整治工程,留下可贵的历史经验教训,裴耀卿、刘晏、李泌、李巽、裴休等为之做出过重要贡献。陕州是河南道黄河漕路的转运中心。唐朝最早于此设置地方运使。元和时运使停罢,并不表示陕州失去漕运的重要性。河南道两段漕路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代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达造就了唐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兴盛,建立了管理体制健全、教材规范统一、人才培养严格、道德教育注重、教育形式灵活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全面繁荣,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蒙学教材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主体的周秦汉魏初创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隋唐五代大发展时期,集识字读本、韵语读本、经书读本三大体系并存的宋元明清成熟时期,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探讨和研究我国蒙学教材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启蒙教育特点,对促进当今启蒙教育发展,提高启蒙教材编纂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历史,从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至清朝共二千余年。其政治体制,“天子独尊,宰相统摄百僚”的制度开创于秦朝。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隋朝创立的天子之下“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这种政治体制;创立的科举制度,空前扩大了社会基础。隋朝短暂38年,为隋唐统一天下的草创、为封建社会后期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划历史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央太医署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负责教授医学,而且在地方各州也设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另外唐代民间医学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为了选拔民间医术人才,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设有医术科,医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中。  相似文献   

19.
唐代童子科举作为科举制中的一个子科目,是唐朝政府为推行崇圣尊儒政策针对少年儿童设置的一种考试,属于"岁举之常选"的科目。它自唐朝设置以来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并且以宋朝为临界点,唐五代的童子科属于常科,之后的童子科则成为一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唐朝虽然规定童子科为常科,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与制举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唐末五代时期礼崩乐坏,纲常扫地以尽,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在旧秩序的大动乱中到来。江右地区的迅速发展,表现尤为明显。钟传、彭玕等豪杰竞起,保境安民,重视教,治绩卓。彭玕家族迁入湘西土家族发展,延续至于明清。宋齐丘对南唐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赋税政策的积极影响,持续至北宋中期。江右豪杰的活动不仅为本地区在宋代的繁盛奠定基础,并且在唐宋之间学术取向与思想建设重心的转换中,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