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材不仅指语文教科书,还包括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切信息。我们把语文教科书称为"显性"教材,把其它的语文信息称为"隐性"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自觉填补"显性教材"(教科书)留下的空白的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应有的课程价值,自觉根据教学实际对显性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和创造,挖掘出和教学相关的"隐性"教材,从而进一步丰富显性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丽梅 《广西教育》2014,(21):90-90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期和塑造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育人典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选好教学德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5,(5):41-41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是一个系列,指的是经过中央和地方有关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的供学校教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指导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各类语文练习册、语文教学挂图、语文音像材料、语文教学软件以及语文选修教材、语文活动教材和语文课外辅助读物等;狭义的语文教材,则通常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语文教学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了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只要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新课标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罗盘,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表述,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立足于教材,开展备课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雷有英(南昌市青新小学)把握特点一、如何处理"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的思想性"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把握住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1.渗透性。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除少数篇目之外,不象思想品德课那样...  相似文献   

6.
袁昌仁 《辽宁教育》2011,(1):112-1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要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一要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训练型教材及其教学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詹恒乙一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兴起、发展,教材建设也日趋多样化,其中语文教材尤其突出。但是应该看到,语文教材的改革至今还没有冲破"文选型"的编写体例,都是以选取单篇文章为内容,把同一题...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教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教材改革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教学也必然随之改革和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语文教育也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语文教材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文化历史进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周诗刚 《考试周刊》2011,(42):43-44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要想达到此种境界,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不集中识字是两岸三地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这种教学方法跟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教材与语言脱节,不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施行"集中识字"、"识字教育与书法教育分途"、"语文教学与诗歌教学紧密配合"等改革创新。同时,语文教育应吸收传统蒙学的优点。最终,希望中国的语文教育,使学生们经过小学与中学的十二年教育,无论是阅读或写作,都能纯熟地运用文言与白话两种文体,充分了解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见。这样,"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语文教学总目标才不致流于口头,才能落实生根。  相似文献   

11.
陈丽婷 《考试周刊》2010,(51):34-35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作文教学的美跟教材直接相关。教材是通过教师的"教"才"活"起来的。新课改实验教材,目的是把作文教学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激活。在此,我谈谈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它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老师教得费劲、费时、费力,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仔细分析学生厌烦作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学生代"老师立言"。老师规定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不管你有没有材料,都要写。②代"考试立言"。凡考试规定的内容,你必须写,至于材料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挚,那是另外的事。③代"教材立言"。教材的编写者在教材中编写的内容,具有"法律"地位,这些内容不管你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完成。  相似文献   

13.
许则变 《辅导员》2010,(14):86-86
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这两种教育理论相互渗透而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语文审美教育,而语文审美教育中最具审美化的教材当属唐诗宋词。诗词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巧妙挖掘诗词的美育因素,利用"诗词教学的美育因素"能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是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重要起步。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不敢补充必要的新知识,不敢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增加实践内容,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我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使用教材,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熟整练吉林王怀玉"熟"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俗话说:"熟能生巧"。对教师来讲,要做到:一熟大纲,吃透教学大纲精神以指导教学,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熟记于心。二熟教材。要明确本学期教材与其它学期教材的联系;熟悉每个单元的讲读重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该坚持的基本方向。语文教材选取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德育工作创新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德育与美育相辅相成、同步发展,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蓝超 《考试周刊》2012,(93):37-38
"教育德为先",中学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要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使学生在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情操的熏陶,健全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8.
王霞 《学语文》2010,(3):50-50
一、充分挖掘教材,找准评价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挖掘课文中的教育因素,打破只注重评价运用语言文字的单一局面,找准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高雪玉 《学语文》2013,(4):11-12
语文课程内容依托教材("课程内容教材化"),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它是具体而动态的,并不是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如何避免这种"教内容"、"教教材"现象,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定位,  相似文献   

20.
邵寒 《文教资料》2011,(19):56-57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该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如果无视或忽视情感教育的这种作用,无疑是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