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有的艺术形式常常遭到不可避免的挑战,以前认为不可缺的部分部件常常被新形式的探索者毫不足惜地抛弃。对于小说,也是这样,美国的万·梅特尔·阿米斯在他的《小说美学》中说:“这种形式往往省却了情节和动作,有时还省却了对话。”因此,在人们的头脑里往往会形成这么一种印象:小说是“无定形的文体”、“很难具有什么确立的惯例”。但是,不管怎么说,“对话”较之“情节”、“动作”还是比较稳定的。中国最早的小说便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由此可见“对话”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2.
评论家沃尔纳·贝尔索夫在他的著作《现实主义文学的兴盛》中,把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归入“假现实主义作家”之列。他认为,欧·亨利小说出入意料的结尾,使小说场景戏剧化,从而冲淡了它的现实主义意义。然而,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尾,并不能掩盖欧·亨利的现实主义倾向。从选材度来看,歇·亨利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3.
一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的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也就是说,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这种情节,通常被称为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莉沙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正> 1·1 叙事与叙事本体 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剧是这种传播载体中的一类艺术形态。电视剧之为“剧”,则必然与人物、情节等艺术审美因素构成对应关系,而人物与情节又是叙事文艺类型的支架,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人物与情节就是叙事的全部内容。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观照电视剧,无论是创作,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  相似文献   

5.
夏绿蒂·勃朗特、狄更斯、盖斯凯尔夫人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但夏绿蒂·勃朗特不同于狄更斯和盖斯凯尔夫人两位作家,她喜欢在作品中把已经优秀的人物塑造得更优秀.小说《简·爱》就是通过几个不同的贫困情节展示了简·爱的人格发展和人格魅力。贫困和磨难对简·爱来说是一笔财富.正是在贫困中简·爱才学会了生活,懂得了怜悯,赢得了尊重,认识了自我,获得了独立,体验了爱情,完善了道德,使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崇高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微型小说创作中,为了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惯性和惰性,作家们往往有意制造阅读期待遇挫,制造陌生化,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获得审美愉悦。日本当代微型小说的奠基人星·新一创作的上千篇微型小说,篇篇给人惊奇,读后令人叫绝。星·新一是制造期待遇挫的行家里手。星·新一制造期待遇挫的方式大致如下:一、把荒诞情节推向极至。即用不断推进的方式,使荒诞情节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推出一个使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保修》的情节发展就令读者始料不及:一个商品推销员到一个画…  相似文献   

7.
故事·情节·片断·拟故事──论西方小说形式的嬗变昂智慧回顾西方小说形式的发展,自狄德罗、福楼拜以来,小说对传统的背离和反叛愈演愈烈,甚至于“对叙述技巧和程序的试验”①已成为当代小说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小说的结构形式经历了故事、情节、片断和拟故事的衍变...  相似文献   

8.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物本主义的首创者,他的代表作《橡皮》体现了其物本主义思想。首先,他注重情节发展的自在性,并将杂乱无序的场面或物象作为结构小说情节的要素和推动情节进展的契机。其次,人物趋向淡化,物成为小说描写的主体。最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小说创作语言上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模式,在修辞上他反对使用拟人化的比喻,提倡使用“转移隐喻法”;在遣词造句上他善于运用“中立性”词汇和带科学色彩的数量词。由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创作手法上的刻意求新,从而获得了“客观小说”之称。在艺术创新的同时,新小说派的作品包括《橡皮》亦存有显而易见的缺陷,对此,本文亦作了相应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旅行·探索·分隔——爱·摩·福斯特小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领导成员之一的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倾向。福斯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在其深处有一种叫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评论家艾·阿·理查兹认为福斯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  相似文献   

10.
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爱·默·福斯特,1879年1月出生于英国伦敦。父母都是福音派教徒。但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并没有使得少年福斯特成为虔诚的基督徒,相反地却使他对基督教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特别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在宗教的名义下扼杀个性与独创性的社会现实,更使他反感。福斯特少年时走读于肯特郡通布里奇公学,由于他生性文静,且喜独立思考,遂与好勇斗狠、恃强凌弱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中,结构就是情节,二者是同一的。但在现代小说中,情节对于小说审美力的维系逐步减弱了,而结构的作用却越来越超越了情节,因而结构对于叙述的意义即结构的叙述功能愈益为人们所认识,它作为一种叙述方式所具有的独立的美学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小说样式,现在已越来越为广大的阅读界、出版界所认可和注重。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特有的要素,微型小说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世界一些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如美国的欧·亨利、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日本的星新一、进腾纯孝——对此都作过阐述。我们综合分析他们的观点并研究微型小说的创作实践,可以这样认为:立意、情节、结局是微型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要素是在遵循小说共有规律的前提下的特有的要素特征。“立意”即表现什么,是微型小说的构思核心;“情节”和“结局”即是用什么表现和怎祥表现的问题。三个要素中前两个是内容上的要求,后一个是形式上的要求。现在,我们就这三个要素的规律特点,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于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深刻地表现了年轻一代心目中“美国梦”的破灭.小说成功地运用一系列象征性描写和完美的写作技巧对二十年代繁华背后令青年一代感到空虚、迷惘的美国社会作了生动的叙述。这些象征自然地贯穿于小说情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与小说主题密切相关,使作品情节紧凑,语言生动形象,引人浮想联翩,同时也使主题获得了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一、几个基本的审美范畴 1、“扁平人物”和”园整人物”。 小说吸引我们主要是因为它写人。小说中的人我们称之为人物。在短篇小说中人物类型是内容的基本要素。 E·M·福斯特说短篇小说里的人物是“扁平”的而不是“圆整”的,因为他们是按明确规定的性格来描绘的。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作家能用几千字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16.
1 结构的内涵,各说纷呈。本文中的“结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构”,而是指统一体内各部分、要素、单元之间的关系或本质联系。具体对文学作品而言,它不再只是作品组织事件、安排情节的关系,而是指作品人物之间的整体关系、个体性格构成、叙述性组织关系、背景设置直至语言的完整形态等诸因素的总体,“我们把不具备审美因素的东西称为素材,而将一切具有审美意义的都叫结构。”①素材经过审美化的变形改造成为结构的过程中,必须舍弃素材序列中无助审美的因素,这些结构中省略或变形的部分,我们称之结构空白。实质上,它是一种“零形式”的结构,是构成结构的一个要素,伊瑟尔说:“文学作品的结构空白决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效果的根本出发点。”②从此含义出发,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鲁迅小说中人物的结构空白。  相似文献   

17.
阿黛拉·奎斯特是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精心安排的人物。她怀着浪漫美好的愿望来到印度,想“看看真正的印度”。然而,在印度,她所“发现”的是种族之间、宗教之间、个体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分离。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胡德维 《上海教育》2007,(4A):36-37
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哈佛大学建校371年来,却从来没有一位女性校长,不过,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重男轻女”的风波反而催生了学校首位女性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美国全国妇女组织主席金·甘迪颇为幽默地表示:“劳伦斯·萨默斯,如果没有你,我们也许办不到。”[编按]  相似文献   

19.
图谶,本是一种迷信传播物。《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将古老的科学变为巫术,是秦汉时人一大发明。小说中借图谶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自古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一开头就用了邵雍和陈搏先生一些隐语以兆示后来政局之变化,并依此构造了情节。然而像小说《红楼梦》那样应用谶图、谶语、谶诗之多,其实是不多见的。《红楼梦》里的图谶,贯穿于整个小说情节中,尤其见缝插针地贯穿于小说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20.
欧·亨利的小说往往通过轻松幽默的笔调、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构思来描写小人物的悲欢。 具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的形式。在小说《供应家具的房间》里,欧·亨利艺术地把 握了现实的悲剧性,使之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意义。这既体现了他基本的创作风格,同时 又较以往的作品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