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视广告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告不仅是商品促销的手段,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广告的消费话语决定了它往往以物质至上、技术至上、时尚至上、欲望至上、利润至上为价值准则,包含着诸多负面或片面的人生取向,极易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程颖  胡小纯 《新闻世界》2012,(8):150-151
在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的批判中,广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广告为商品建立符号意义,它弱化甚至可以说掩盖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凸显其交换价值。它用一种同义反复的方法鼓舞着需求的膨胀,通过大众媒介使得消费主义盛行。本文对鲍德里亚广告观做一个总体的述评,试以更全面的态度看待广告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论消费意识形态建构中的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既是一种媒体.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征。当恰当地认识到广告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现象和本质时,我们可以看到消费社会中通过广告所表现出来的“商品拜物教”特征。本文从分析“商品拜物教”人手,考察广告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本质,然后分析广告所具有的消费文化特征与意识形态构建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丽  雷鸣 《新闻世界》2010,(12):71-72
在现代市场机制中,广告为人们选择产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消费的消费潮流。本文分析了产品、广告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广告为我们创造的消费概念和理由,不是人真正的需要,只是借助人们对意义的需求来生产商品之外的附价值,利用广告符号建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市场竞争中利益关系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明星广告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明星作为消费社会一面令人瞩目的旗帜,不断走进广告,将其符号意义赋予给商品,建构着广告神话,激发了大众追求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冲动,并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由意志和对意识形态的甄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娜 《青年记者》2012,(20):107-108
体育世界向来被认为是男人的天下,在以往的体育类商品广告中男性形象居多.近年来,女性逐渐成为体育类商品消费的生力军,女性形象在其广告中开始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
刘亚萍 《新闻世界》2009,(10):150-151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连接着消费者和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广告所建构的理念开始分离,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建了自己生活方式,强化着人的生存尊严和荣耀与物品相关,但是,人们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是满足“需要”的消费,而人们追求消费品的社会意义的消费则是满足“欲求”的消费。  相似文献   

8.
王志 《当代传播》2004,(3):72-73
广告诉求是商品广告宣传中所要强调的内容,俗称“卖点”,它体现了整个广告的宣传策略,往往是广告成败关键之所在。倘若广告诉求选定得当,会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起消费欲望,从而促使其实施购买商品的行为。我们以药品广告为例,对其传播过程中常使用的诉求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广州报刊广告业展现了商业文化的兴盛之势。各类商品广告以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为受众提供了购物诱惑和消费想象,并推动着都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传播魅力是传播效果的真实凸显.在传播意象中,人类一直不懈地追求着传播魅力.广告是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的组合,通过符号的传播来实现其持殊魅力.1926年,著名史学专家戈公振在研究中国报学史的过程中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此话深刻揭示了广告的商品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作为商品和文化的统一构成体,广告在强调商品性即营销功能的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机部分.广告自身负载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展现了自身特有的传播魅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电商行业发展迅猛,B2C电商平台开始成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大广告主。电商平台和实体企业的属性不同,电商本身不生产产品,是商品的销售平台。它作为广告主所制作的广告同其他实体企业的广告传播的消费文化相比有独特之处。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电商视频广告,对其进行分类和符号学分析,解读电商广告在制造何种消费文化,并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迟强 《东南传播》2010,(7):131-133
本论文将广告视觉文化纳入消费社会这一语境下进行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广告视觉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隐患给予关注和思考。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广告视觉文化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布道者;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广告视觉符号在日益丰盈繁杂的同时,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危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透过广告文本对"文化平等"与"文化民主"的制造表象,社会文化的深层次隐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符号学家鲍德里亚曾说过:消费者的行动不只限于"物的消费"这一经济行为,而是转化为有关物品的感性和意象的消费这一文化行为.置身于广告符号的海洋中,作为消费者的大众几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在广告多变的形式下隐藏的是怎样一番景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力图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揭去广告美丽的外衣,还原给读者商品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市场内的国际商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品牌面前选择众多,广告成了众商家使其产品进入消费者头脑的快捷途径.然而,中国消费者有着自己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心态,与一些国际品牌的母国文化完全不同.如何适应中国的消费群的需求以推广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国际品牌在广告策略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本土化策略则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消费心理的外化,而广告口号是影响消费心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企业通过广告口号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使消费者还未购买商品但已深深地记住有关商品的信息,进而可以预测、引导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文通过分析广告口号对于消费心理的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战略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广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人们之所以需要广告,正是因为对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缺乏相应的了解。然而,在如今的买方市场语境下,由于可供选择的商品或服务无以计数,各类广告铺天盖地,消费有限的注意力越发“捉襟见肘”,难以应付。如何有效吸引消费眼球,实现广告效益最大化?比较广告给我们开创了一方新天地。由于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正广告的天然功能是促进商品的销售。在建构广告文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能否有效劝服消费者作为文本符号选择的标准;它紧紧抓住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依靠物(功能性价值)而存在,人通过物的符号意义(象征性价值)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它不断激起消费者的各种欲望(当然,这种欲望只有通过消费商品才能获得满足)。人与物的关系、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心理,是广告构建商品符号意义、创造劝服说辞的起点。同时,广告是一种文化,它在实现其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消费时代,人与商品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购买与被购买的从属关系,而是更加复杂,深入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问题。商品、人、社会、传播媒介之间组成了一个牢固的互生状态的网络,广告就是这四个连接点之间最好的润滑剂。广告行业发展得优劣与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说,广告凭借其发达的现代传播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指导着商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促进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广告文化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消费社会角度批判 ,广告文化在功能上是一种促进销售的消费文化 ,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文化工业商品 ,在文本内涵上是一种次生平面文化 ,在传播方式上是一种大众文化 ,它受到商品逻辑的深刻制约 ,反过来以商品逻辑瓦解社会价值的正常结构和秩序 ,并在与媒介的恶意同谋中 ,持续而广泛地干扰媒介传播 ,刺激消费社会以及社会文化负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的《新新新闻》日报,是当时四川报业中持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影响面最广的民办商业性报纸,该报馆在经营中极其重视发行和广告经营,使其发行量和广告量成为全四川报业之最,其广告中所推介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灌输了独特的消费意识形态,影响着当时成都地区的消费活动与消费文化。本文选取《新新新闻》广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近代成都怎样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又是如何借助多元的广告形象与话语表达,通过赋予消费何种功能与价值参与建构了近代成都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