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标准,需要有鲜明的专业技能课程观,厘清专业技能课程标准的原点、课程内容的来源、主体性要素和文本要素等一些基本问题。基于"生存与发展"课程观,专业技能课程必须采用课程标准。专业技能课程标准的原点是职业群,而不是《国家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来源于岗位职业能力,必须组织相应专家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标准的使用、开发、组织开发与颁布者是课程标准的主体性要素。专业技能课程标准,必须由职业岗位专家、中职专业课骨干教师、职教课程专家按规范流程开发,而不是"主观预估+借鉴+经验"的产物。课程标准的文本要素包括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学习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将不断深入发展。新版课程标准清晰地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课程要求,高度关注探究性学习与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构建、理解的整合、对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在编写与设计时,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物理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物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物理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研、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实验,对于课程标准的修改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教科书实验(包括编写、试教、调整、推广、完善等)可以从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目标要求、局部内容的再定位、对教科书功能的再定位、对课程理念的完善等诸多方面,为课程标准的完善提供帮助。课程标准的修改,可以从确认修改的目的及其侧重点,调整有关的课程目标,对"标准"再定位,完善内容标准,增加评价标准,完善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妥善处理内容的衔接,改善可操作性等方面逐一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课程实施既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各地实际,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的,"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是执行国务院决定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照产品制造流程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该体系的构建将为进一步修订课程基本要求(或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加快与工程训练课程的协同创新提供重要基础,为本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侯家军 《考试周刊》2010,(41):183-184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同以往相比,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植肖梅 《广西教育》2014,(13):22-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课程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理解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陈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和当前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文章结合一些理论观点,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有效的促进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应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等。以期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是"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之所以要用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一体化既是课程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在课程目标与任务、学习要求与内容、学科方法与价值等方面基本体现了"一体化"所要求的脉络一体、逻辑一致等思想.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两大核心文本理解一体化设计思想,厘清课程一体化的育人追求,把握教材一体化的内容逻辑,以及一体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王宇 《中国教师》2013,(Z1):114-116
新课程是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的高考试题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了新课程思想。对于高三生物教师来说,基于新课程标准进行复习,是一种有效地教学策略。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尽可能清晰地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课标中使用到的行为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动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是“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的基石,反映了该课程服务于时代要求,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课改方向。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顺应新课程教学中的新。  相似文献   

17.
科学素养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中心概念。科学素养理念在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落实情况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笔者整理出当下以科学素养为视角对"正式课程"分析的两种理论模型:"课程重点"和"课程平衡"。本文对两种理论模型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介绍、评述与比较,希望为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关注点已从国家层面、专家层面转向学校层面、教师层面,课程话语也从理论、政策话语走向实践、应用话语,课程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将"文本课程"转化为"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解析课程标准的含义,针对当前的教学问题分析基于标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研究的两个版本的生物学教科书与课程标准都存在显著的一致性。这一结果是对课程标准实施五年来所发挥的功能和执行力度的正面回应,也是对教科书编写团队为课程改革进程中教科书多元化建设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和认真研究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有助于深化和推进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价值。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的特点教育部在2002年、2012年分别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两个课程标准。尽管相距十年,但两个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框架上基本是一致的。分析两个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呈现出如下特点:1.学生本位的课程建构观两个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设计思路表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