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风格专论。在文中,他将繁复的风格概括为八种类型;首次将作家的创作个性,即形成风格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归纳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气"属于先天资质,"学"、"习"属于后天陶染;此外还切实地提出作家应如何正确地掌握各种风格。其风格论全面论述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为后世风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提出的“才、气、学、习”论和《原诗》提出的“才、胆、识、力”论 ,都是作家个性心理结构理论。比较二者相应的具体结构要素的异同 ,并指出二者理论宗旨和时代背景差异而形成的整体理论功能的异同 ,显示了二者之间的理论创构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心雕龙》提出的“才、气、学、习”论和《原诗》提出的“才、胆、识、力”论,都是作家个性心理结构理论。比较二相应的具体结构要素的异同,并指出二理论宗旨和时代背景差异而形成的整体理论功能的异同,显示了二之间的理论创构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风骨”是《文心》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本文在广泛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心》的理论体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对其“风骨论”提出一己之见。认为刘勰的“骨”实指凝结在作品中的艺术思维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的作用,“骨”尤指艺术思维中的理性因素所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或力量。由此出发,文章还以新的视点探讨了刘勰风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喆 《教师》2011,(11):1-1
有人说,“学习”一词本来就包含应用的意思,“学”是接受知识,“习”是“实习”,是应用知识,所以“学”与“用”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以之文异状。然性有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在《体性》篇中,“体”就指风格,“性”指作家的创作个性,“体性”是一个“因内而附外”的统一体,然而“性”并不是因为先天的原因而成为固定的程式,还可以通过后天的“所习”来改变。全篇的中心就是通过“人性气”的有“殊”从而导致“为文之异状”来论述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刘勰在继承前人的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总结创  相似文献   

9.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0.
孟子、曹丕、刘勰的“气”观构成了古代气论的基本框架,他们的“气”观各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对学创作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因而也有不同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他们的“气”观对今天的作家及创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了“体由性定”的文学思想。按行文的内在理路,刘勰应该阐明文体创造的根本动因,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性问题,但是刘氏选择用低层次的“形式训练”(摹体以定习)的办法来创造文体,并视之为“文之司南”。故此,刘勰在阐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上,出现了理论漏洞,这是刘勰在面对理论困境时使用了“分身术”的缘故。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诸篇对《体性》篇的理论漏洞做了修补。  相似文献   

13.
重“徵”求“验”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批评方法之一 ,刘勰重“徵”求“验”的做法有二 :一是以具体验证、例证具体 ,在“文之枢纽”诸篇中是这样做的 ,如以自然现象验证人文现象 ,以经书验证其他作品等 ;二是以具体验证理论 ,在文体论中 ,以圣人文辞验证诸文体源出五经 ,在创作论与批评论中 ,以作家、文论家、圣人文辞、前辈作家、自然现象、事物本身等验证他提出的理论。如此两方面的结合 ,完成了其重“徵”求“验”批评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书记》篇作为“论文叙笔”之末,包括“书”“记”在内等二十六种文体。其中“书”的范畴,“书用识哉”泛指公书笔札,这是由“书”体本身的行为功能,及政务应用文体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而“书”的内涵,“书者,舒也”,则是指代书信,是刘勰对于书信体本身特点的归纳。刘勰对“书”有广义和狭义的释名,以此对《书记》篇中“书”的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素心”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提出的理论,它强调客观公正的著史原则,对后世史家修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一定影响,如章学诚的“史德”说就是对“素心”说的继承与发展.与“素心”说相比,“史德”说对于史家修养理论的阐述更为系统与完善.“素心”说不仅关乎著史原则,它也是刘勰对史传散文写作所提出的一个要求.除“素心”外,刘勰认为史传散文写作还要讲究文采,这既符合刘勰“衔华佩实”的主张,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探讨与追求文艺美的独立价值的时代风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许多是由代表不同意思的字组成的。譬如“学习”,“学”是研求,“习”是练习;“审判”,“审”是详视,“判”是判断;“诊疗”,“诊”是视察,“疗”是治疗。这些词如果拆开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义,合起来就相当深刻了。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认为“露布”和“檄”是同一种军事文书,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察之处。“露布”在汉代尚未作为独立文体出现,直到后魏,才开始把“露布”作为一种报捷文书。“露布”和“檄”无论内容、风格还是写作目的,都是大不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露布”逐渐成为一种有着固定规范的常用文体,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比“学”语文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曰:“习”语文。“习”与“学”不都一样吗?不然。这里的“学”是“学”,“习”是“习”,一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非常遗憾的是,苏教版初中教材把“习”错译为“温习”,还是一种“学”,没有解出“习”的真正意义来。因此,现在非常需要弄清楚——  相似文献   

20.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