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王朝“天朝大国”、“华夏中央” 的心态,是根深蒂固的“天下”观念的反映,这造成了清王朝的蒙昧无知、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掀起了一股打破“大朝大国”、“华夏中央” 旧观念和“睁眼看世界”的新潮流。魏源作为最主要的代表,他面向世界,研究世界,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他的这种世界意识,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意识形态,有非凡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基曾深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具有明确的华夷之辨思想,但他的夷夏观与传统思想有差别,重在阐述“夷夏盛衰之大机”,寻求华夏衰弱的内因。同时,他还接受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关于夷夏问题的新观点。而他提出的夷夏大同的思想,超越了传统,是那个时代最具价值的夷夏观。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四夷列传”以“夷夏同源”血缘神话将华夏与四夷凝聚成休戚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同时又用血缘的亲疏远近关系来模仿宗法制中的大宗小宗体系,把从五帝到汉代一脉相承的华夏视为当之无愧的嫡系正统,把周边民族书写为华夏出走子孙后裔的旁庶支脉,从而确定以汉朝代表的华夏领导周边民族的秩序形态。  相似文献   

4.
魏源是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清王朝日趋衰败的时期,他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走富国强兵之路,“师夷”“制夷”思想,具有改革内容和改新气魄。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6.
论“华夷一家”之民族观应该发扬光大王植彬,魏沧波一“夷夏之辨”和华夷一家”“华”和“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生活着民、胡、夷、蛮四大部落集团,他们就是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先祖。那时,华夏族还没有...  相似文献   

7.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由“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变,思想的变化在推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变化轨迹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并影响到此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君臣为找不到既能免开边畔,又可维护“天朝”国体的“驭夷”之策而忧心忡忡。广东民众反对外国人入城的运动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最终,清政府走上“以民制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陈兵 《历史学习》2010,(11):18-19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又是第一部较为详尽且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其主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自认为世界中心,称华夏之外邦不受儒家教化之国为夷.鸦片战争后,随着西风美雨入侵,体会对方强大后不得不舍“夷”而用“洋”,传统夷夏之辨由此泄开了一条口子.伴随着洋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崇尚洋务与洋物的思潮渐起,大有用“夷”变“夏”、全盘西化之势.而另一方面,“洋”被赋予的意义中又延续了传统夷夏之辩的文化认同,而引起灭洋思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近代化的开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方面,其中外交上的近代化,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夷夏观念的解体崩溃过程。中国传统夷夏观念的解体崩溃过程经过了近70年的时间,夏燮的生活年代恰好与70年间重合,他虽然不像顽守旧派那样固执、死板的坚守封建传统,但受传统华夏优越感的深刻影响,他也还是挣扎于夷夏之辨。  相似文献   

14.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族之间的关系远在奴隶时代的商周就出现了强烈的不平等,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华夏族产生了“中国”与“四夷”的观念,进而又有了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观念,并以此称呼四方民族。甲骨文、金文中大量充斥如许族称的字样,将之书写固定下来,赋之特定的含义,丑化和污蔑之意昭然若揭。弯腰曲腿的夷、羊头人身的羌、兽瓜人身的荆及兽面人身的鬼等非人非兽,奇形怪状之物均为商周大领主们的“杰作”;同时,又以“大”和“中国”竭力美化自己,以“尊者”自居,耀武于四裔。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的爱国思想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他把“救亡”与“改革”相结合。改革要师法西方,“师夷”为了“超夷”;从“忠君”到“叛君”,“爱国”是同“恤民”、“爱民”相一致的。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说,谭嗣同是清末社会变动中,昭示改良主义末路和开辟革命先河的重要过渡人物,那末他的真诚而炽热的爱国思想,正表现了这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圆明园的熊熊烈火,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重新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努力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但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并没有产生多少实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清王朝“天朝大国”真空给惊醒了,国仇家难,随时光流逝而日蹙.一些封建士大夫诸如林则徐、魏源等抛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富国强兵思想,然而长期的闭关自傲,其实施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连林则徐也叹曰:“殊不堪设想矣”.世道必进,在民族战争炮火洗礼下,为抵外侮而不惜“以夷变夏”已成为时尚了.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洪仁玕设计提出了比日本明治维新更加光辉夺目的《资政新篇》,然而好景不长,伴随天国政权失败而夭折了.农民起义军鲜血染红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新权贵的顶子,为他们造成一种局势,能够依靠镇压农民战争而崭露头角,并凭借手中掌握的有限权柄,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把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其端绪于实现,并扩展起来,形成一个“图富强”洋务运动,其首着乃为“自强”,以使大清王朝苟延残喘.建立三洋海军,就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禁烟过程中,林则徐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考察和了解,这就为他冲脱出传统夷夏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带有某些近代意义的外交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仍然以天朝大使的自豪感来审视自己的对手,存在着中国之“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的糊涂观念,和其他士大夫的认识一样,天朝若闭关绝市,则能制敌于死命。但是,随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禁烟运动的抵制与破坏,使林则徐感性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对手与先前的犬性夷狄尚有不同之处,“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