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传统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不足的缺陷使人才产出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新文科建设适应全球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要求,重视文理学科交叉和融合,契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在自主学科体系、学科交叉、维护国家利益和结合新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应与新文科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当前应用型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体系、专业师资、专业和新技术的融合等方面与新文科的要求存在差距。在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专业应探索学科交叉路径,课程设置应体现时代性和国际性,以培养企业管理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社会需求高速增长、高校知识产权院系数量迅速增长、知识产权学科发展日益独立、知识产权课程设置丰富多样,但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知识产权学院一哄而起,无序增长;较多知识产权学院依附于其他学院,受制于体制束缚;知识产权师资存在瓶颈,难以胜任实践课程教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定位片面追求理工背景出身的高端人才培养等。在未来,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层次的多样化,知识产权人才素质的复合化,知识产权学院设置的独立化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流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流失层出不穷现象,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角度探讨保护知识产权的方法,对保护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专业性、复合性和实践性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各培训机构给予重视.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是主要采取集中在高校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定位不清、培养模式混乱、教材各自为政等因素,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调查主要高校各自培养相关人才的做法和实践,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构建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献智献策.  相似文献   

5.
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任务、人才培养资源的分散状况和目前的人才培养的效果都要求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应当实行社会化。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的来源、教育条件的提供、教材的编撰和教育质量的控制等方面。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化的实现需要高校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需要社会参与意识的形成,也需要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东省高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纵向及横向对比分析,从促进产学研转化等服务社会的实效性角度,梳理山东省高校知识产权的实际情况。应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知识产权政策以及提升服务社会的实效性等方面着力提升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出现"供需错位",无法适应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环境。文章从政策演变、供给现状、需求现状等方面分析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和必要性,提出了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联合发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四位一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产权信息量的快速膨胀,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人才已受到高度关注。通过分析知识产权强国的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政府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出重视人才培养师资质量,探讨多学科交叉方式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建议高校与企业、专利代理机构、法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学生,构建云服务平台,提供云端信息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泛珠三角区域急需培养大量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类复合型人才。文章就该区域对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关课程设置,并提出了区域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人才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不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错位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大力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性、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以采用双学士学位生模式、跨专业硕士生模式、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模式等几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青兰  苏春辉  秦彩萍 《情报科学》2007,25(8):1167-1170,1175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应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杨丽娟 《大众科技》2011,(12):156-157,143
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是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知识产权社会范式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相应要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支撑。广西属于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人才发展的道路,知识产权人才是创新人才,为此,更要走知识产权人才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广西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缺乏高端人才、服务层次较低、产学研结合机制不紧密以及优惠扶持政策不足等问题对广西发展的影响。随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加大宣传力度、构建人才培育机制、链接产学研供应链、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等,旨在提高广西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广西建立起知识产权人才库,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各类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形成面向社会的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的理念,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才库,充分发挥人才库的作用,更好地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路径可操作性不高、难以突出行动重点等问题。通过引入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提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成熟度模型(IPM-CMM),构建等级模型、评价模型和提升模型三个子模型,并运用模型对华为、联想和徐工三家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PM-CMM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持续改进提供了一个引导性的框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判断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发现薄弱环节,从而明确未来持续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谈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中国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科技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综合竞争力不强,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进行国外企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中国企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把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重视申请和应用专利,把专利与商标保护和风险投资结合起来,并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机构,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分析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制约发展的因素,调研国外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经验,提出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应该致力于制定统一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标准规范,建设"一站式"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和专利导航等深层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助力高校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和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针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尤为重要,文章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发展研究出发,探索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为例,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撰写申报专利的途径,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专利的现状与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专利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通过分析影响高校专利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高校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专利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了解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意识、管理、保护和运用层面分析存在问题。然后,基于产学研平台下的技术、市场和产权三位一体战略角度,构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提高高校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运作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