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途径的若干思考。主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学生资助方式,形成以团结互助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为目标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德育工程,在资助工作中发挥其育人功能十分重要。当前,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资助工作中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缺失,资助育人功能减弱。坚持"育人为本",将心理预警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勤工助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家庭走访与学生体验相结合,才能创新资助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转变资助工作观念、创新资助工作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中心、二转化、四融入、八主题”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新模式以精准资助机制、精准育人机制、精准管理机制3项机制为工作机制,以协同育人平台、精准帮扶平台、银校合作平台三大平台为工作平台,以“十佳学子”评选活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浸润式育人活动三大活动为特色活动。新模式实现了资助制度建设规范性与精神关怀人文性的统一、资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受助学生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以资助育人和精准化为主要实现目标,进而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资助工作实践为例,提出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重点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弱有所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提法将资助工作提升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度。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促进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高校要运用好"精准资助"制度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以推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育人工作水平的提升,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推进高校学生资助治理现代化是做好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发展阶段对高校学生资助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推进学生资助治理现代化,实现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在准确把握高校学生资助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协同化、精准化、人本化、制度化、效益化等治理特征,通过健全多元共治的学生资助治理体系,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学生资助,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资助治理理念,优化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设计,构建学生资助评估督导机制,促进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H学院通过多年探索,初步构建了“四项机制、三大平台、三大活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该体系以精准认定、规范管理、科学引导、系统帮扶四项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勤工助学、成长辅导、资助服务三大工作平台为基础,以“淬励”育人行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三大特色活动为载体,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新发展阶段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应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工作导向,以“精准育人”思维促进资助育人工作,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资助育人工作,以“劳动教育”途径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的工作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如今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必须探索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模式的创新,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资助,精准育人,保障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期,高校扶贫工作已经进入精准资助阶段,该阶段的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困惑:部分物质资助未能有效利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结合程度不够。所以在精准资助阶段,资助工作者需通过多种方法精准确定受助学生,有效利用物质资助。同时结合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有机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下,结合江苏省财政厅、教育厅等政府部门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对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的梳理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根据学生生源地别,将精准梳理的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有序有效,同时将资助育人的理念贯穿精准梳理的全过程,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得到有效资助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指导贯穿于整个过程,引导受助学生不忘诚信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永存励志之心。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惠及千百万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从培养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真情助人、和谐育人的理念,在资助的基础上达到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材、成功的目的,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励志成才意识,感恩意识,服务奉献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于一体的“三全育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属于“大思政”,具有统领和指导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意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存在对象识别不精准、重资助而轻育人、育人平台质量低、队伍建设速度缓、造血式育人缺乏等现实问题,只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在资助高校学生教育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始终坚持"助学为先、励志为重、感恩为导"的教育理念。高校深刻了解学生资助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始终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作为工作中心,考虑到被资助学生的特殊情况,高校不仅对学生展开经济资助,还关注被资助学生的心理塑造,立志将每一个有理想的高校学生培养成精神世界丰富、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吴方意 《知识文库》2023,(10):142-145
<正>资助育人工作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扶助励志学生、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应该认清现实背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地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更为科学成熟的新时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有理想信念、有健康身心、有扎实本领的励志人才,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闭环。我国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5.
“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不再是一种经济行为和政治任务,而是一场以“精准”为导向的育德、育智、育志行动。探索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对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需要健全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建立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多维育人效果评估机制、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感恩观念,强化联动机制,建构起家、校、企协同促成长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逻辑。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资助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已经能保障高校学生安心求学。随着高校学生受助需求多样性增强,发展性需求明显显现,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步入从保障性资助转变为精准资助和发展性资助的过渡阶段,这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调研,探索"发展性资助"模式构建,扎实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发展"上的精准帮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构筑个体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进一步突显,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延续的是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心理教育出发,形成以物质和精神双资助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已形成了以经济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为辅且强化育人功能的比较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但受资助学生仍存在责任意识及诚信缺失,依赖心理滋长,能力培养不足及心理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社团化管理受助学生以增强感恩意识,将日常教育活动化并突出励志教育,将助学贷款工作全程化并强调诚信教育,借助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强化能力锻炼,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心理素质等方式提升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要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并树立育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自强教育和责任教育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高校学生资助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20.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资助模式,积极推行精准资助模式,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学生需求精准、资助形式精准、资助效能精准“四精准”,努力提高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水平。通过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精准资助队伍建设、构建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育人、拓宽资助途径,提升精准资助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