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无止境的追求与探索●王天民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审美艺术,即通过教育审美艺术的创造达到教育艺术审美的效果。教育艺术是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只有教育进入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才是教育艺术所要达到的境界。佛教中有“上乘之说”,而相对于教育而...  相似文献   

2.
(一)佛教艺术的审美,在历史上是和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僧尼信仰与世俗信仰存在着差别,就出现了佛教艺术的社会作用的主次问题(也包括信仰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石窟艺术是为了僧尼入窟"观象"?还是为了世俗"祈福"?这个问题乍看是一个宗教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我们认识和理解佛教艺术.假若把石窟艺术纯粹看作为僧尼而作,那么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大足等佛教艺术遗迹就不过是一宗宗纯属神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佛陀认可的审美创意着手,阐述了佛教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演变情况,进而揭示了作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玉琼 《文教资料》2010,(21):88-89
外来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与其本土思想及审美风尚产生冲突,为顺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一方面依附于道教,一方面修改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相违背的教义。在漫长的斗争、融合的过程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亦开始对佛教及佛教艺术不断地渗透,同时反映在北朝莫高窟佛教艺术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佛教造像是一种艺术,其形象多异,变化多端。佛教的兴盛引起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如戴氏父子的雕像艺术,顾恺之为代表的绘像艺术等,佛教造像丰富了中国画家们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技巧。文中通过对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佛造像的男相女性化,佛教造像的人间化和佛雕题材与道教传说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中国佛教造像审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文化曾对服装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成为服装设计灵感来源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取向与穿着方式。当今的服装设计领域里神秘的宗教艺术文化与审美法则仍然被服装设计界看作是强大的灵感库,它的背景、教义、传说等都给当今时装设计带来了设计灵感。具有神秘宗教文化情结的设计作品,往往都有着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是全国唯一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居一地的佛教名山,金刚神舞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但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且成为五台山佛教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佛教艺术自早期的印度模式经由西域长期的过渡变化进入中原,逐渐汉化而演变成为符合中原审美的独特的佛教艺术样式,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曹家样"的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探讨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佛教艺术自早期的印度模式经由西域长期的过渡变化进入中原,逐渐汉化而演变成为符合中原审美的独特的佛教艺术样式,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曹家样"的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探讨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公元5世纪中叶开凿的云冈石窟使佛教雕刻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成就的巨大,不仅表现在继承和借鉴西方①佛教雕刻艺术的传统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将中国传统艺术形象揉和其中,使其凸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审美情趣。本文所讨论的,是关于云冈石窟佛教雕刻艺术中的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和林清玄的散文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方面部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于深化、净化作家的情感、增强散文的神圣感和神秘感,提升散文的审美情趣,起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就佛教造像而言,有金属铸像、石雕像、木雕像、泥塑像、陶瓷像等。这些石窟寺以外的佛教造像,多为民间寺庙和家庭的陈设崇拜之偶像,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多以百万计。它是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变化,而且随着宗教职能的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的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本文将从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佛教造像艺术的民俗化、世俗化,宗教与佛教造像在情感表现、表现手段、探究对象上的关系,宗教的文化思维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几方面进一步论证佛教造像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观",这一中国美学史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闪现出不同的美学光彩。从艺术哲学维度看,它强调对审美主体的观照,要求人们清除内心的各种杂念和成见,凭借"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实现"观"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解读。从文艺美学维度看,"观"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之"观",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融入感性认识,将审美情趣寄寓于审美客体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从宗教美学维度看,佛教典籍中的"观",注重用理性的佛教智慧观照世界,在心与物交合的瞬间,体味精神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剧烈动荡带来了河北地区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以汉族艺术为主导,其他民族艺术为辅助的创作新局面。首先,游侠文化在胡、汉之间盛行,该文化所具有的强健之风给当时的艺术创作带来影响。其次,北方少数民族带来了大量的异族文艺,以西域乐舞为代表的胡乐与中原雅乐开始激荡融合。而佛教的流行则使人们对生命中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佛教的慈悲情怀慰藉着乱世中的心灵。总体而言,“力”与“悲”的张力在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构成这个时代艺术最鲜明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5.
生死流转图作为藏传佛教阐释佛理的重要图画作品,完整的涵括了四谛及佛教的全部内容和次第。而它发挥的因果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审美等功能,更代表了藏传佛教艺术阐释佛理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阴柔之美审美理想的哲学的、社会的和审美主体本身的三大根源;并用客观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方法观察阴柔美一类艺术的物质的真正根源:审美主体在此现实世界中的扭曲及其对现实社会秩序、社会利益的参与、分割,作者指出,以往人们极少言及于此,这不能不是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上的一个盲点或误区。同时,本文阐述了阴柔之美艺术精神的美学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7.
佛教造像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承载体.它也是各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趣、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佛教造像的形象塑造反映出各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和民族向往.佛教造像艺术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继而出现各时期不同的美学风格,使中国宗教文化更加精彩,并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赞 《华章》2012,(35)
任何艺术的审美都能让人获得快感和审美愉悦,同时审美的获得都需要通过人的思维和实践活动来完成;同样,传统中国动画艺术的观赏也能给人们带来审美趣味和审美愉悦,人们在观看中获得到审美快感和乐趣.本文不仅对传统中国动画片的形式特点作了探讨,揭示了动画艺术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此外对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审美叙事特征也作了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看待美、欣赏美、交流美的过程就是审美。在艺术创造中,人们把审美的过程用感受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交流艺术作品的方式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则是感受语言的艺术、欣赏语言的艺术、交流语言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变得更喜欢语文。一、小学语文教学上审美教育实践的流程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用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