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芦莹 《考试周刊》2011,(82):36-37
在杂体诗盛行的宋代,涉笔杂体的诗人为数不少,但他们多有所偏爱,如王荆公醉心集句,陈亚倾心药名,像孔平仲对各体一一试行精巧新变创作的实不多见。本文撷取孔平仲三卷《诗戏》中能够代表其杂体诗创作特色的数首品读,解读其求趣、求难的创作原则,并借此进一步了解宋人以作诗为智力遣玩、人文娱乐的风气。  相似文献   

2.
本对杂的本质、特点、创作规律、当前杂创作的困惑和杂作家的苦衷,以及杂创作的出路与对策都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3.
刘向作《列女》诸传,其实是对司马迁所创立的纪传体作了创造性的运用。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做法,不仅使杂传体得以形成,也使刘向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刘向所作《列士传》、《列女传》、《孝子传》三传,不仅是杂传之“始作”,而且其中鲜明的小说品格,又开启了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之路,汉魏六朝杂传由此成为唐人传奇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4.
西晋皇甫谧是继刘向之后又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其杂传作品包括《高士传》、《逸士传》、《达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韦氏家传》。皇甫谧的杂传创作是小说式的,这不仅体现在其为传的旨趣与心态、选材态度与方式方面,更体现在其以杂传述志写心,而小说式的创作,使他的杂传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小说品格。  相似文献   

5.
鄢烈山是新时期的青年杂作家。其杂直面现实人生,饱含激情,言辞锋锐,呈现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不仅创造了一种杂范式,更创造了一种杂思维。它不仅影响了大陆杂创作,台湾杂亦深受其影响。柏杨、李敖、龙应台等作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自我意识、理性批判精神和情感透视方面,最能体现他们的继承精神。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创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澄清人们对孤对电子是不是引起不等性杂化的决定因素的模糊看法。通过从配位体电负性,中心原子有空轨道、分子构型、配位体孤对电子反馈这四个方面对杂化影响的阐述,分析了杂化时成键的键角,键长的情况,得出孤对电子并不是引起不等性杂化决定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准确而精当地界定了贾谊的文学史地位,认为他的赋作继承了秦代的杂赋文学传统。结合贾谊创作的两篇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以说理为主旨,句式表达也与荀卿《赋篇》及李斯刻石文辞一脉相承,体现出主流的秦代文学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楚辞体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舒缓语气的"兮"字,表明汉初的赋体创作沿着两种文学传统在融合演进。贾谊集的编定,是固守别集本位和扩大"文集"范围这样两种理路的反映,意味着不仅要在纯文学范畴内观察贾谊的文学史,还要在杂文学的视野里注重《新书》的政论类作品。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鲁迅杂的体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裁问题,本根据古代论关于体包括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次的理论,提出和论证了鲁迅杂的体特点:体裁杂多而统一于杂质,语言特色繁多而统一于诗化,风格多样而统一于战斗性。  相似文献   

10.
嵇康有十首六言诗收录在《嵇康集》,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常被误认为是子目,实则是受旧校所蔽。由于原创版本已散佚,“事实论据”已无从稽考,但还是能结合多视角的“可能性”来成立“道理论据”,考证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为正文而非子目:一是研究诗题的发展轨迹,再结合嵇康的创作习惯推测其六言诗的创作原貌。二是对六言诗的这一诗体探源溯流,以《楚辞》中的诗句和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相互对照,透过分析句型结构和阅读节奏来考察这一组六言诗的首句是否有“楚歌体”的痕迹,探究其为正文之可能性。三是以“杂体诗”的视角观照嵇康六言诗何以呈现出杂言杂句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饮食散文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与同时期或稍后的其他饮食散文作家相比,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创作有明显的特殊性。这既与其丰厚的学养有关,也与其复杂的思想背景有关。周作人饮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充满知性,二是富有人情味。事实上,这两个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文体,它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直接表达,以短小精悍的方式传递出一种能感动人心的大情怀。好散文的精神特质有两点,其一,散文创作者最终要形成自己的、能够显著地区别于他人的创作风格,如史铁生与人生、命运抗争,李泽厚对历史进行隐性批判的写作风格;其二,要有突破性的视角关注社会,如周国平对"自我"的表达、贾平凹对城乡差别以及社会伦理角色冲突的关注。两种精神特质也是两种创作方法,散文创作者只有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将二者灵活运用并一以贯之,才能写出精品散文,写出好散文。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主体素养问题始终是文艺学的一个带有原点性质的基本问题。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转型期以来,一些作家受到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语境的影响,疏离生活、厌弃知识、拒绝崇高、迎合时俗、游戏语码等倾向渐成风尚,致使当代文坛充斥着大量的低劣庸俗之作。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高度重申作家主体的综合素养意识,以便正本清源,从源头上救治总体疲软的创作颓势。  相似文献   

14.
嵇康论体文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体现了嵇康的学术个性,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论体文的代表作,采用论文体制,在语体上使用对话体和骈文体,并形成了典雅又新奇的整体风貌。研究嵇康论体文特性,进而探析魏晋思想对论体文的影响,为探索魏晋论体文学术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写作,必得要糅人“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17.
林非是当代文坛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其《人海沉思录》具有很高的学术品格,在大胆引入随笔这种“舶来”文体的同时,也自觉汲纳了此种文体所擅长的精神思辨特点,从而将学术建设与思想言说有机地嫁接于一本,构成了思想对学术的引领与提升。  相似文献   

18.
"左思风力"的精神内核是儒学价值观和诗教审美准则,西晋中前期的儒学复建、左思世儒家风以及其自身儒学学养,都赋予了左思作品深厚的儒学意蕴。从审美构成的角度来看,"左思风力"至少具有四个特征,即阔大雄健、犀利辛辣、典雅重情、无征不信。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ported use of literature‐based essays (i.e., essays that draw upon established literature in their construction) in assessing students within an Education Faculty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Interviews with academic staff and with students were used to explore how literature‐based essays were u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the unit (subject) and how such assessment tasks were viewed by academic staff and their students. The reported use of literature‐based essays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ree criteria for sound assessment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the perceptions of academic staff and their students are compared in relation to each criter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a number of the academic staff within the Education Faculty displayed significant shortcomings in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assessment and that their use of literature‐based assessments frequently failed to meet one or more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an adequate assessment program at tertiary levels.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形象化"的基本文体特征是议论的"曲张力";逻辑判断同审美判断统一、使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融合是鲁迅杂文的基本思维方式;比喻、趣味、主情、言志、想象等玉成和强化了杂文的"诗"性;鲁迅杂文的主要美学风格是"力之美"、冷峻、凝重、含蓄等;语言同这些艺术追求相统一;与外国作家和同时代作家比较显示出鲁迅杂文的独特艺术价值;现代传媒和特殊的文化环境与杂文的文体、艺术特点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