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纵观对《人世间》的相关评论,或着重作品紧扣时代脉络书写城市平民生活,或着重周家三兄妹的人物塑造,或着重作品民间立场的创作艺术,而从人性角度阐释作品的论述较为鲜见。本文试图从“人性”角度出发,对原著及影视中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细节进行解读。通过对这些碎片的捡拾和串通,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2.
肖立俊 《课外阅读》2011,(11):303-304
猎人与狼狭路相逢,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必然是你死我活。如果猎人与狼处于同样的困境时,由于生存本能的需要,猎人与狼共舞,从而出现双方由冲突对立到相互配合以脱离困境的局面,那么,提出这样的命题,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读完微型小说《猎人与狼》后,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的确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不能不承认作者的创作是合乎情理的。在微型小说《猎人与狼》中,作者的叙事时序完全是依照事件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的:猎人在行猎中不慎掉进自己挖掘的陷阱中,此前一只凶恶的公狼也被困其中;猎人与狼相互对峙着,都不敢轻举妄动,然而为了求生,二者相互配合,最终脱离了困境;此后,狼没有伤害猎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读者角度出发,以作者和作品为依托,对弗兰纳里·奥康纳本人及其短篇小说《启示》进行了解读。通过将作品视为阅读过程中的审美对象,并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阐释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向,最终揭示作品中隐藏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4.
陈文忠 《学语文》2004,(4):30-31
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是作品主题分析和价值评价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看待曾被视为理论禁区的“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问题?经过历史的反复拷问,现代文艺学坚定地回答:艺术是人性的审美显现,对普遍人性和永恒主题的深刻表现是衡量作品伟大性的决定性标准,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保证。德国学者菲·巴生格在《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遍人性》(宗白华译)中明确表示: “我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艾特玛托夫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探索艾特玛托夫小说的人性主题.艾特玛托夫早期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灵息相通的世界;后期作品从原始和谐走向人性的悲剧性冲突,小说中先是揭示人性之恶,然后沿着一条拯恶向善的套路,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7.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声名卓著的当代批评家,她提出的“反对阐释”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当今文学领域滥用阐释理论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评论和对内容的无限度挖掘的过度阐释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苏珊·桑塔格提出对艺术作品 感官上的直接体会,主张对艺术作品的直观以获得鲜活、直接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实现,是许多代读者和批评家阐释的积累。元杂剧《风光好》,一般被认为是讽刺喜剧或风情喜剧,旨在揭露假道学的虚伪,陶谷是一个否定性喜剧人物。然而通过重新解读文本,却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风光好》的主题是揭示人性与封建道德的冲突。陶谷是一个带有、多维、滑稽色彩的肯定性喜剧形象。从美感形成和特征来看,作品应归入性格喜剧。剧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尽善尽美”为至境的传统艺术范式,否定了诉审美理想和作品功能论,突破了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局限,反映了宋元市民文艺思潮对正统伦理道德观和美学观的冲击,具有较明显的历史意义。此外,前人较注重剧本在语方方面的成就,而未就其他剧作技法展开充分研究。从现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的角度来看,作品在性格塑造、冲突设置和情节结构方面皆表现出显著的特色,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天人和谐生态哲学——论满都麦生态小说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都麦是针对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发出保护生态、拯救人类强烈呼声的蒙古族现代作家之一。他在其《雅玛特老人》、《四耳狼与猎人》、《碧野深处》、《瑞兆之源》、《马嘶.狗吠.人泣》、《人与狼》等作品中大力渲染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情感和生命感应;马、狗、羊、狼、鹿以及那些珍禽异兽的灵性、人性等,唯一不二地昭示了“天人和谐”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0.
狼的故事     
有一群狼被猎人赶进一个山洞里,猎人等在洞口,想等狼出洞时再出手。然而,狼很狡猾,就是不肯出洞,似乎比猎人的耐心还要大。猎人等得不耐烦,在洞口安了一只兽夹走了。狼发现了兽夹,谁也不肯先出洞,它们都知道,谁先出洞就会被兽夹夹住,但其他的狼会逃生。它们在洞里饿了一天一夜,看样子,还要继续饿下去,因为它们所讨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请看它们的讨论:老狼“:我年岁最大,我先出洞不合适吧?”小狼:“我年龄最小,以后的日子还长,不该我先出去。”母狼:“还有三只狼崽等着我喂奶,你们忍心饿死它们吗?“跛脚狼:“我已经负伤了,应该照顾我…  相似文献   

11.
尤凤伟的小说创作从现实、历史、文化的视角挖掘人的内涵 ,在人性本真的裸露中充分展示人性形态 ,给人以蓬勃生旺的感觉 ,从中体悟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小人拨乱"的情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与"患难见真情的社会生活信念"和"求奇求妙的创作原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从自然精神的角度,论述了五代两宋山水画家在传承中创造山水画程式的原创过程。阐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从精神理念的高度深入大自然“探道求法”的创作状态,从宏观的层面揭示画家“以法致道”,“因心造境”的思辩内省的人艺术境界,从而完成人与自然交流、沟通、对话中“画法完备”的艺术原创活动。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创作主体本身入手,通过对彭家煌身世际遇和个性的考察,来分析其创作过程的思维倾向即都市里的“乡村忧郁”,以有效地挖掘彭家煌乡土小说蕴含的悲剧意味;指出其悲剧创作体现为对传统的批判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两方面的主题倾向,并对彭家煌独特的审美倾向即果戈理式的“饱含着眼泪的微笑”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7.
武侠小说一贯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思想的落伍为纯文学所排斥,但新武侠的出现却对武侠小说实现了颠覆性的改造,既延续了武侠的普泛性。同时思想上也能推陈出新,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武侠小说“立人”思想的相关研究。可以辨明武侠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成为日常化、个人化自由写作的具体表现。商业化境遇使20世纪末的小说流变形成了90年代小说很突出的边缘化自由写作的形态。“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女性写作,以及其他小说创作的不同努力,构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格局,使20世纪末的自由写作成为可能,文学的多元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虽然零散,却十分具有现代性。"诚"的小说观贯串于她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提倡开放的小说体式观,并提供了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经典范式。实际上,林徽因小说理论与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融汇贯通的,传统性中有现代性,现代性中也融汇了传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