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正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构建"语用"课堂,更需强化我们的文体意识,教一篇带一类,读一篇会一类,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有"类"的意识,要识别和把握文章的共性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一、辨识文本"体貌"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结构上还应该渗透文本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具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初中和高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都按照一定比例收录了一些节选文,他们是节选一些作品的一部分放入教材作为课文,这些节选文有的是因为篇幅的限制,还有的是因为教材或学情的需要。不论是哪种原因,教师面对的这些节选文本,是应该直面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节选文的教学时,在教学目标中就隐含着从"节选文"走向"整本书"的内在要求,当代著名阅读家曾祥芹的观点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文本"有"课文本、原文本、互文本、超文本"之分别,强调要"课文本"走出来,进入到"原文本",甚至延伸到"互文本""超文本"。  相似文献   

3.
"深文浅教""浅文深教"似乎是一个定论,在期刊论文中找查找,在从论文数据库中搜索,发现观点惊人地一致。《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于这样一个"定论"我们更要慎思而明辨:果真如此吗?为了能更好地把问题说清楚,先来界定几个概念。所谓"深文",指思想深刻、情感幽深的,不易理解、把握的文本。所谓"浅文",指思想浅显、情感直白的,容易理解、把握的文本。语言只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或者说是外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说,教学要"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等等,这些教学目的都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要让学生自主与文本发生联系,让文本中的信息通过学生的自主加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文互动".今天,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是,如果学生与文本不能互动的话,  相似文献   

5.
1前言 苏教版的课标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太深.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深入探讨. 2备课要深入 2.1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教学前,教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之过深或失之肤浅,要深文浅教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6.
"高文低教"的提法会引发诸多的问题:"高文"如何界定?会不会扣错了帽子?片面地强调"低教"会不会使教学走向媚俗?因为胡乱解读博取大众关注是一种媚俗,消解崇高也是一种媚俗。其实,"低教"的"教"应该指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目标。从"高文"到"低教"是个重要的过程,是正确地解读文本的过程,即"高解"。因此,不能让"高文低教"成为文本解读肤浅化、随意化的借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当下语文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已然不见,文本研究逐渐深入,自主阅读、文本对话渐成主流,但"泛读"、"浅读"、"粗读"、"偏读"甚至"错读"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不知如何"解文",更不知如何"教文"。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依文解文"的四种方法,希望能为"教文循道"提供适合的路径。所谓"依文解文",指的是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来解读该文本的奥秘。以此法读  相似文献   

9.
杜维道 《学子》2014,(2):53-54
正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十分重要,课堂上词语的教学不应是简单的音、形、义内容的教学,也不应是粗放或无为的避而不教。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将文章中的关键词连缀起来,便可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我们抓住文眼型的词语,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当我们对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进行揣摩品味的时候,就能深入文本与作者共情。词语教学,换一种思维,便是用词语来教。词语,可以成为进入文本的抓手,挈领主旨的倚仗。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就是"冰山体"教学,文言文教学唯有"文""言"兼顾相得,教师心中要有"文",并简而丰地引导学生解读文言文,把"该教的"教给学生,才是完整、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课眼"指最能表达教者旨意、最能体现文章内涵、最能彰显课堂个性的词句.一堂优秀的、有灵气的语文课,应该有"课眼"."课眼"的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使学生能顺畅地切入文本,能循着"课眼"深入文本,教学环节不蔓不枝,文本研读集中而深刻.设置"课眼"可通过"化题眼""扣文眼""理文脉"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14.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上一节好语文课最大的难处就是对文本的处理,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只要我们紧紧扣住了文本,紧紧地贴着文本来讲,就会上出一堂好课。沈从文曾说过:"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贴着文本来设计教学流程,围绕文本组织教学过程,贴着文本设计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进人“教语文”的境界,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课文”普遍存在,“教语文”仍是风毛麟角。为了搞清日前教师“教语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诗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提出了"小心文"和"放胆文"的概念。"小心文"和"放胆文"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依旧具有启发意义。小学生作文以"放胆文"为主,中学生作文则以"小心文"为主,而从"放胆文"过渡到"小心文"时,往往不容易适应,写作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进行教学,小心文需要小心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出发,探讨在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渗透"人""文"思想。文章分别从课前关注诗词发展和个性特征、学生个体特征,课上关注诗词情境和学生情感态度,课中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的节奏,课后关注教后反馈和诗词意境拓展等方面论述了"文本""人本""人文""人格"思想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矛盾关系?笔者认为应该从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入手。下面试就“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课堂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多媒体教学与文本阅读以及教学效率等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处理好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呢?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如果离开了语言载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所以,教文言文,要理直气壮地抓"言",以之为基础。但是,只抓"言",品味不到文章的韵味,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学起来被动,因此,教文言文要兼顾"文"。一、以"言"为重,疏通字词入选教材的文言文,皆是经典,历经岁月淘洗,浓缩先人精华,表现先哲的智慧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学生取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