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课程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萌芽与依附时期、独立与自觉时期、低潮与反思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学者从课程本质、课程标准、课程编制、课程实践、课程改革等主题进行了研究,不断推动着我国课程论研究领域的丰富。这一时期,在研究者的不懈探索下,我国课程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呈现一定的时代特征:课程论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以服务课程现实为中心,其研究方式以“译介型”为主线。回顾与梳理20世纪上半叶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发展样态,对当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论学科、探寻我国课程论研究的未来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的主导性方略应该是综合创造方略。该方略的主要依据有:课程论作为一个文化领域的综合创造特性;我国课程实践的综合创造性;人性发展的需要。该方略的主要内容有:创造性地探索当前课程实践的改革;创造性地对待我国本土课程论已有的研究传统;创造性地对待国外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实施该方略的主要途径有:建立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建设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体系框架;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以及教材的开发,与当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比,滞后十分明显。课程开设方式单调,偏重教学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研究;偏重以学科为中心,缺乏综合性科学整合。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目标也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变化。结合南京晓庄学院校情,我们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教学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是师生进行建构和解构的文本,教师、学生、课程和教材面向新事件而动,课程应当消解学科边界。课程改革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智慧,设置灵活的课程目标,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生成,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对话,充分发展综合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物理教学论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突出实践取向的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即应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考核评价和教育研究等方面增强实践性,同时将突出实践性作为其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课程·教材·教法》创刊正好30周年。为了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科学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发挥《课程·教材·教法》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术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我们将于2011年10月在北京举办纪念《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  相似文献   

7.
一、改革中若干问题与困惑的反思 1.从课程与教学关系论争中思索,关注改革中过程性的教学行为,释放教学张力,走出已经或正在步入的“新制度课程”的误区。有关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论争历来普遍存在,从不多把课程问题纳入学术研究领域而导致的教学论涵盖课程论的传统,到近代以来因为重视教学内容更新而重视研究课程问题导致的课程论涵盖教学论的传统,再到以“课程实施”或“实践的课程”替代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作为存在的事实,真实地预告着有关这一论争的某种前提:即要将教学(论)纳入课程(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实践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主张用集体审议方式解决课程问题.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施瓦布实践课程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01年我国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与教学论这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如何,是值得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我们以CNKI数据库之中国博硕论文数据库中发布的185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材料,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研究的领域、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主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描述2000年至2008年间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概貌及其与我国课程改革之间的互动情形。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理论基础的探索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顾十余年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实践催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成绩与问题共生,新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中不断深化,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浮现,课程论研究的问题也逐步聚焦。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代表认为: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两者之间倒是可以用“整合”一词。在课程设计方面,代表们提出两种设计观,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实施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教学宽泛,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课程评价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议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坚持与时俱进、国际视野、课程模块化、微型化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设置原则,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方法、根据生源设置课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获得初步发展,开始着手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语文教学法改革和教学实验改革方面的硕果尤为丰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开始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21世纪之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从众多相似学科角度分析阐释语文教育的问题,融进了新的教育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该学科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等时代困境。  相似文献   

14.
课程史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传承课程思想的根基、创新课程理论的依托、课程改革的借镜和构建教育学中国学派的源头。我国课程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史研究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史研究相对沉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课程论学科的发展和课程实践的推进,我国课程史研究逐步深入。当前课程史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论研究中不重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研究方法论亟须完善,研究队伍有待加强。课程史研究处于相对“冷门”的状况,既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课程理论创新的需要。课程史研究应构建适切主题,加强史实挖掘,重视理论构建,关注现实发展,使其在课程理论完善和课程实践探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固态相变"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集原理、工艺和实践三位为一体,与材料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紧密相关。针对课时减少而课程相关理论技术不断发展等矛盾,课程建设从实践研究角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改革展开了探讨。将教学与科研实践联系,将课堂与网络联系,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课程观在课程目标取向上强调塑造人的整个品格。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课程设置特色上强调综合化、人性化;在课程实施模式上主张个别的、民主的、对话式的教育和教学。这是积极而有意义的,但是存在主义课程观却并未在学校课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给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留下了一些警示:课程改革要有前瞻性、预见性、稳定性;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应统一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重视课程设置的内在结构;课程实施模式从单向传递走向对话;课程理论研究从借鉴走向超越。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课程研究主题目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分析国际SSCI收录的权威学术期刊《课程探究》发表的学术研究性论文可以发现,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教学实践转化研究、思想理论探析、课程改革的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体研究五个层面。未来我国课程研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重视课程研究领域中的教学品质,将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化;第二,课程研究视域有待于完善提升;第三,继续重视课程理论原创新、本土课程实践转化、课程变革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相关主题深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几个年头,其中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当认真总结。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移植国外理论,忽视本土化,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其二,课堂表面热热闹闹,但自主学习虚假,学习方式陷入误区;其三,教材编制轰轰烈烈,但教材质量堪忧;其四,教学方式技术化,教学艺术无处寻;其五,教育科研虚假繁荣,独创成果鲜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对民族、后代及教育的未来负责的精神严肃地正视这些问题,剖析其根源,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模块课程即教学内容以模块为组织形式的课程,包括模块化课程模式、模块化教学计划、模块化教材三个层面。以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其系统性,是职教模块化教学计划特有的课程组织方式。运用不同课程模式开发出来的教材形式各异,但有一些基本特点。课程模块化既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在课程建设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建筑工程类专业技术课,涉及建筑施工的各个领域,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在该课程教学中,要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从事施工管理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