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行事语力在翻译中的体现,并说明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为分析源语文本的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翻译过程的分析更合理化;也使译语文本形成过程中,译者将言语行为本身,以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意向性,并社会现象之间合理地相结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译者作为语言习得者和语言使用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语感的影响。译者可以通过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来深入理解原作思想内容,传达源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语言本质、思维过程与译者语感的关系来看,背离了语言特征的言语行为就是不地道的,这就造成了译语的偏离。从语感研究角度,对译语的超额和亏损问题做一些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幽默言语翻译是一种跨语际的阐释性运用,如果其效度越高则制笑效果就越好。关联导向下的语用推理只是理解言语的总体原则,没有演示概念映射与整合的具体过程。从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言语的翻泽分析人手,探索幽默言语制笑效果的具体产生过程。结果发现幽默是语境假设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经历组合、完善和更新后形成新显结构时,与新信息相互加强、矛盾或结合产生的。所以推理和整合结合起来对幽默言语的翻译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何丽  段婷 《毕节学院学报》2008,26(2):108-110
模糊语作为交际的一种常见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的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既然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很少有言谈追求刻意,那么基于语用学的角度,从说话人表达和受话者理解层面分析言语交际中的模糊语现象,指出模糊语可以使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更加得体、合适,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图式理论,在理解源语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激发大脑中储存的各种图式知识,从而更加准确、迅速地对源语进行解码与编码。本文认为,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激活译语已有图式,又帮助译语建立新的图式,使商务英语翻译更加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7.
以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比较系统地研究制约新闻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首先指出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决策过程,涉及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以及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这两个因素。其次,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相互认知语境,源语作者相关文化假设在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缺省以及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相矛盾三种情况探究新闻翻译策略,以期实现译语读者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语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特点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者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过程称为语码切换。本文概括介绍了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动态加工特点,并用双语言语产生理论解释说明双语者语码切换的心理机制。在评述当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今后双语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把公示语承载的信息有效、得体地传递给译语读者,翻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译语在信息结构、源语和译语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源语关联原则和译语顺应原则。  相似文献   

10.
指称语是在言语会话中引起幽默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产生言语幽默效果,交际双方对于指称语的选择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于解释英语言语幽默中发话人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称语作为语言交际衔接手段的动因和受话人如何筛选并确定指称关系的心理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指称语的语用解读能进一步丰富理解英语言语幽默的方法,提高读者对幽默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11.
外语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具备运用目的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用能力。目的语运用包括意义理解与表述这两个涉及言语输入与输出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语言的一般性与个别性以及词义和意义之间的非等同关系。这一关系从句法发展的纵聚合层面反映了阐释对于凸现意义,推动语用所产生的关联作用。意义作为语言的灵魂,是语用的目的与内容,而阐释的关联性则是语用的动力之一,因而,意义理解与表述具有阐释性质。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涉及意义理解与表述,意义的阐释性质具有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意义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彤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2):108-109,126
语言意义是语言形式和思维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意义表现在形态学和句法结构中。通过语言意义的运用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很多假说都围绕着理解和运用这两个主题。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理解策略和运用策略将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看作是意义处理的结果,基于理解或运用的教学活动也是强调意义或交际对中介语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分强调意义或交际策略的结果则是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语言形式。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形式还是注重意义?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文学语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语符对规则的颠覆解构使符号体系形成了一个无坐标空间。解构是从对语符的编排组合而言 ,对语符的审读则意味着一种重新建构。从解构到重建是语符从外在层面的颠覆错位转化为内在层面的平衡协调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又意味着语符编码者与解码者的链接 ,而构筑这一链接的是语境。语符的解构是在多维语境层面下的颠覆错位 ,它的重建得力于对语境各因素的整合重组。交际双方由此共同完成了从语符意义到意味转化的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汉语听力课是为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开设的听力理解训练课。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重点就应该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知与元认知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微技能训练,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对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模糊性认识,梳理了模糊语言之所以存在的理论,提出了作者对词语模糊性的认识即模糊性存在于词语产生与理解过程中。总结了模糊语言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做了一定评价。在对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和应用评价的前提下指出了模糊语言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determine what language activities Norwegian preschool children took part in, a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se language activities predict children’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We tested children (n?=?134) with language measures at age 4/5 and age 5/6 and interviewed their teachers (n?=?71) about the kinds of language activities the children engaged in during that school year. Teachers reported a variety of classroom language activities, ranging from informal language stimulation of everyday situations to more explicit language activities such as book reading, language games, vocabulary training and school preparation groups. Book reading every day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children’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讨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语义的生成,阐述文化的语言模式和语言的文化模式的关系,提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动态的意义生成的交互中,必须彰显第二文化习得的意识,以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与动物本质的区别表现在语言方面.人类的语言是怎样获得的?语言的获得到底跟哪些因素息息相关?这些问题一直是教育和心理学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试探语言获得会受社会交往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如鸟之两翼,一起组成了语言的整体。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各有特点:科学语言是供认识的,艺术语言是供欣赏的;科学语言遵循“定法”,艺术语言寻求“活法”;科学语言“以理造言”,艺术语言“以情造言”;科学语言语义稳定,艺术语言语义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